《中国美学史大纲》摘要四

2017-11-26  本文已影响0人  _nancy语过添情
《中国美学史大纲》摘要四

第五章 庄子的美学

在先秦哲学家中,庄子的性格最富于美学的意味。

庄子美学的核心内容,是对于“自由”的概念的讨论,以及对于“自由”和审美的关系的讨论。

第一节 庄子的性格、情趣和著作

庄子厌倦人世的生活,亲近自然,常常出没于山水之间。“庄子钓于濮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游乎雕陵之樊”,“庄子行于山中”......从这些篇章记载中不难看出庄子的生活情趣。

庄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是诗人。他不仅善于抒情,而且还善于写生。

读《庄子》一书是种审美享受。

第二节 庄子论自由和美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1),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2),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3),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静观)

庄子认为,对于“道”的观照,乃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能得到“至美至乐”。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做到“无己”才能游心于“道”。

游心于“道”,要经历一个修养过程:

一、“外天下”,即排除对世事的思虑;(无己)

二、“外物”,即抛弃贫富得失等各种计较;(无功)

三、“外生”,即把生死置之度外。(无名)

达“外生”能“朝彻”能“见独”能实现对“道”的观照。亦为“心斋”,又称“坐忘”。

“心斋”就是空虚的心境。“气”是对这种空虚心境的形容。唯道集虚。“心养”。不过这在精神生活中获得的是一种虚假的自由。荀子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但是这种精神境界,做为对审美主体的一种要求,却有它的合理性。《达生》中“梓庆削木为鐻”的故事,表达了“以天合天”,在这里可以解释以审美的心胸发现、观照审美的自然,并在自己胸中创造出审美意象。这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有重大意义。这一由庄子建立起来的理论,后来宗炳关于“澄怀观道”的论述,郭熙关于“林泉之心”的论述,都是发端于老子而由庄子继续和发挥。

第三节 庄子论自由和美二

用“庖丁解牛”的故事,描绘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表明人们在劳动创造的实践中所达到的自由的境界也就是审美的境界。这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

朱自清说:“《庄子》也是一部“韵致深醇”的哲理诗,却以丰富见长。

第四节 庄子论“厉与西施,道通为一”

第五节 庄子论兀者、支离者、瓮㼜大瘿

第六节课庄子论“象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