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 柔
《弟子规》入则孝篇中有云:“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刘炎烽老师注解:“亲有过”,父母长辈也非完人,有错了怎么办?“谏使更”,规劝尊长把错的行为更正过来。如何“谏”呢,首先要“怡吾色柔吾声”。“怡吾色”,关键在“怡”上,要和悦、愉快的去规劝。不能因为尊长有错,就拉长个脸。“柔吾声” ,是说话要注意方法,在态度上不能尖锐,语言上要让人听着舒服。
读到这句,我不禁想,这不仅是与长辈沟通时需要遵循的,也是适用于任何关系的沟通法则。不仅适用于进“谏”,也适用于反“谏”。最近发生的一件家事,让我对此有了比较深的体会。
老公异地任职,只有周末回来。有次回来时,因为一件小事,他玩笑式的对我表达不满,抱怨我整天忙自己的,忽视孩子。虽然不是正式的“指控”,但我一听就气了,要他说清楚,为什么这样“诬陷”我?平时我一个人带孩子,又要工作,又爱学习。我不挑他顾家少、“不上进”,他凭什么还批评我?!带着这样的对抗情绪,后面的他言我语全都是针锋相对,结果可想而知,不欢而散,他去了另外的房间。
第二天一早,彼此无视亦无言,饭后各自回屋,房门紧闭。“跟我冷战啊!”我越想越气,“难道一周回来一次,就是挑刺,跟我吵架的吗?这个男人太过分啦!”“你不先跟我说话,我就不理你!”心口怒气翻腾,身体坐卧不安。突然,我想起龚燕师姐给我分享的“当我动了嗔心,我就想一定是自己错了”。捋一捋啊,我这么生气,因为他批评我,他为什么批评我呢,“一定是我有哪里没做好”。周末才团聚,不能把时光浪费在生气上。先示好不“丢人”,觉者具有主动的责任。“守护好身边生机一片”,如果连身边的至亲都护不好,还学什么学,修什么修?!想到这些,我走过去,主动推开了那扇房门……
情绪背后对应着未被满足的需要,说我忽视孩子,实际上是他感觉被忽视了。他平时一个人在那边,渴望家庭的温暖。当他回家时,我无意识的一些言行,忽视了他“干什么都想拽着我一起”的情感需要。而且,我过于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也确实忽视了对孩子带来的影响。把身边的他们守护好,是我首先也必须要做好的。当我主动向他表达这些的时候,他“喜出望外”得简直要“手舞足蹈”了,随后也表达了对我的歉意和支持!家里的空气里弥漫的都是幸福和谐的味道~
对比自己先后两次的做法,核心区别就在一个字“柔”!“柔吾声”不是指声音的大小,而关键在于态度的不尖锐。道德经里讲“其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锐气太重,情绪对抗,言语“坚强”,必然把关系带入死道。而要做到“柔”,我个人觉得,心要先“怡”,无论面对别人何种形式的“谏”,心都要稳住,不为外境所牵,才能轻松、愉快地面对。在这样的心境下,说出的话才会“柔”,才能让人听着舒服。而做到了吾色“怡”、吾声“柔”,关系也就自然合了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