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宁产品思维30讲》听后笔记总结
一讲 产品能力是每个人的底层能力
培养产品能力很重要,产品能力就是训练一个人判断信息、抓住要点、整合有限资源、把自己的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来和世界进行交互以换取回报。
丘吉尔说:如果你到了地狱,那就继续保持前行
产品人只认一条“用户驱动”
课程目的:
1. 教你怎么去观察,怎么去判断。
2. 如何建立一种系统能力,以此去向用户交付一种确定性。
3. 如何建立交互能力,接着在不断的连接与迭代中,深化你和用户的关系。
二讲 案例:用户体验与结婚教练
人和产品的五个层次
(1)感知层
即最外层的感知,比如产品的外观、材质、味道等一些直观的感受
(2)角色框架层
不同的角色会散发出不同的气质,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角色里,并且被角色驯化(潜移默化)
(3)资源结构层
资源结构会推动每个人,去往不同的地方。我们可能都曾处在某一个角色中,但未来会进入到不同系统的不同角色中。
资源不只是大家一般都会认为的人脉和财产,还包括了一个人的精神结构和他的精神资源。
(4)人的能力圈
如果一个人的存在感满足了,其实他的能力圈就不会再扩充了。
(5)一个人的内核
即他自己对存在感的定义。存在感之于人就好像生存之于动物一样,是触发情绪和推动行动的开关。
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完美适配另一个人的成熟产品,你需要看到的是一个人能够持续让自己变化的内在的动力。然后在漫长的不确定的未来里,明确你们两个人是不是能够一起拥抱不确定,拥抱变化,在变化中变得成熟,彼此适配。
三讲 同理心训练:怎么理解愉悦与不爽
生物性情绪
四种基础的生物性情绪:愉悦、不爽、愤怒、恐惧
满足和愉悦的关系:愉悦即被满足
人作为“社会人”,我们不仅需要生存条件被满足,我们还需要在社会关系中被确认。
拉动你玩游戏的,就是微小的愉悦感,和绷了很久的需求,突然被满足的爽感。加在一起,这种确定性的满足会成瘾。
满足与不爽的关系:不满足即不爽
满足是度量产品、人与人关系的刻度。满足、愉悦、不爽三个词就可以度量一个产品的好坏。
为什么同一个点上,有人痛苦,有人愉悦?觉察一下自己,是不是有一件事,你可以不厌其烦地一直做下去?这就是上帝给你初始化的操作系统的密码,你不厌其烦的地方,就是你的天分所在。
四讲 同理心训练:怎么理解愤怒与恐惧
愤怒和恐惧是同生的一对感觉,都是来自于被侵犯。
愤怒:愤怒,就是感觉到自己的边界被侵犯
恐惧:本质上,愤怒其实是一种恐惧。
焦虑:焦虑来源于对恐惧的想象。是一种持续的恐惧。
恐惧是什么?
恐惧是边界——恐惧会控住一个人的手脚。
恐惧是动力——恐惧是动力的来源之一,甚至比愉悦的动力更强大。
恐惧是痛点——每个人的痛点都是他的恐惧,恐惧是痛点。
要么做一个让人愉悦到爆爽的产品,要么做一个可以帮人抵御恐惧的产品。
五讲 同理心训练:产品要顺应用户的潜意识
产品是被动的艺术。大量沟通能力强、长袖善舞的人,比如优秀的销售人员、BD人员,很难成为优秀的产品经理。
人会基于自身所处的角色、所在的场景和个人的认知判断,选择性地说一些他觉得正确的话。在某个场景中所谓“正确的话”,并不代表这个用户真实的选择。
一个好的产品经理的开端:
体会各种人的情绪与潜意识;
不被一个人基于角色化交流而说出的言辞所迷惑;
看到人基于潜意识流露的真实选择。
一个好销售具备的能力:
销售人员要充分调度自己可以呈现的所有资源:自己的外貌、仪态,产品包装、价格折扣。
从用户意识层面,让用户认为自己获得了专业服务,而且赚了便宜。
从用户潜意识层面,再抓住用户心理上小小的满足或不安,打破用户的防御,说服用户,促成用户的选择。
好的销售非常懂得在与人直接沟通中,如何适当地给对方压力,抓住对方意识与潜意识的抓手,说服对方。
一个好的产品经理,不会让用户产生防御心理。一个产品如果引发用户启动意识,让用户思考,某种意义上,就是在推开用户。一个产品要做到的就是迎合用户潜意识下的选择。
六讲 认清人的本性,理解角色化生存
集体人格
当我们都被角色训练好,收敛自我,钻进一个同质化的壳里,我们就成为了一个集体。这群钻进了同质化壳里的人,就会呈现出来一种集体人格。
集体人格的形成:
(1)确认目标
(2)建立恐惧的边界
(3)放入清晰的标的
(4)给予奖励,以此产生路径依赖
(5)不断重复
如果说狗尿尿只能尿在垫子上是违反狗性的,那么其实教育是违反人性的。两者目的相同,都是为了便于管理
角色化生存就是我们真实的生存处境,但是只有去角色化地认识、沟通、交互,你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感情。
七讲 自我与自律,哪一种更贴近产品精神
做产品经理的人善于感知,在已有的结论上建立新观点。而做其他管理的人更善于逻辑推理和总结归纳。
“左脑思维”的人:
逻辑推理能力强、时间观念强,同时感受力差;
因为感受力差,所以没那么敏感和情绪化,整个人体现为情绪稳定,甚至刻板;
更容易根据规则调适自己,更自律,更容易角色化。
这种人生活各个方面都会更加自律。
“右脑思维”的人:
感受力强;
能在别人已经有结论的地方,建立自己的新观察,并且不太喜欢听已有的逻辑;
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能激情地表达自己,具有人格魅力。
这种人更自我,也容易更自私。
自我的人更适合做产品经理。 因为创造力是自我的延伸,而控制力是自律的延伸。
靠愉悦驱动的人,往往自我。
靠恐惧驱动的人,往往自律。
每个希望成大事的人,都需要想办法接纳与自己完全相反的那个人,让他成为你亲密的合作伙伴。
八讲 点线面体的战略选择
1、当你想做一个产品的时候,入手只能是一个点。但你要想清楚,它附着在哪个面上?这个面在和谁竞争,它能如何展开?这个面,是在哪个经济体上?这个经济体,是在快速崛起,还是沉沦?
2、如果一个人一生只能收到点状努力的计时收益,从来没有享受过一次,线性周期的成果回报,这就叫穷人勤奋的一生。
九讲 机会判断:怎样找到有势能的趋势
“你的样子里有,有你爱过的人,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读过的书。“
1、从你做得到的点出发;不要憋大招,自古长考出臭棋。
2、你要看到这条“线”而不要纠结于当下的“点”。在一个“点“上反复纠结,其实的不出本质的结论。花点时间从“点”上跳出来,研究一下这个“点”下面的大框架——“线、面、体”。
3、“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是要自己去找有势能的“面”,而不能寄希望于他人的“点”。
4、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情,其实本质上不是在于你多强,而是你要顺势而为,于万仞之上推千钧之时。
5、你要强迫自己,离开牵动你情绪的“点”,去看到“线”的方向,去预测这条“线”的周期,并且明确你自己在周期的哪个位置,是哪个“面”在给你赋能。你的选择应该是一条“线”、一个“面”,甚至是一个“体”的收益。你个人的努力,只是在“点、线、面”、“体”的既定框架内,作为一个“点”的挣扎而已。
十讲 痛点、痒点、爽点都是产品机会
1、不管做一个产品,接触一个产品,还是接触一个人,总的从一个点开始。
2、痛点是恐惧。
3、爽点是满足。自我实现是一条漫长而痛苦的路,人的本性是懒惰的。你看到一个人展现出了勤奋、规整、自律,其实这是被一系列的恐惧、集体人格、潜意识压迫,才会呈现出那个样子。
4、痒点是满足的是人的虚拟自我。
5、痛点、痒点、爽点也可以有不同的切入点来做产品。
十一讲 两套经典的用户画像
羊群与草地
一个人的自然状态,让另一个人觉得不喜欢,和你准备的一个产品请一个用户来用,用户不喜欢,这两种情况其实是一样的;你有了一个产品,来了一个客户,然后他用了一下觉得还可以,但是没那么爽,这依然是你产品的问题。了解测试你的产品所需条件。
1、用户画像:第一只羊、头羊、狼(第一只羊指的第一位用户)
2、头羊与网络效应;当你的草地上出现了头羊,头羊开始自己管羊群的时候,这代表着什么?其实这就代表了自组织的开始,你开始拥有了网络效应。(例如淘宝的店主、微博的大V等)
3、狼;收费的一端就是狼,企业向b端收费,b端就是狼,向c端收费,c端就是狼。
4、大明、笨笨、小闲
①大明型:对自己需求非常了解、非常清新,最依赖的工具是搜索,大明用户极其简单,他要干的事情就是两件:一、搜索自己要的;二、比价格
②笨笨型:我有大概的需求,但是还没有那么明确。
③小闲型:就是我没有消费需求,我就是来打发时间的。
十二讲 设计产品时要包括产品的场景
1、场景是产品的一部分。场和景拆开来说。“场”是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一个场就是时间加空间。用户可以在这个空间里消费停留,如果一个人不能在某个空间去停留、消费,这个场就是不存在的。“景”就是情景和互动。当用户停留在这个空间的时间里,要有情景和互动让用户的情绪触发,并且裹挟用户的意见,这就是场景。
2、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在消费产品,而是在消费场景。
3、场景要能触发情绪;场景的核心是空间加时间的点上触发别人的情绪。只有能触发用户情绪的场景才是真正的流量入口。互联网商业其实就是三个核心词:产品、流量、转化率,也就是产品的比拼、流量的争夺、转化率的优化,这就是互联网商业竞争的全部。
十三讲 怎样用系统能力给人提供确定性
1、系统能力:用户需要的只是结果,至于过程,越简单越好。
2、整体能力:用户真正想要的结果是什么,产品不重要,用户的需求才重要。
3、确定性:确定的东西会使人留恋。 持续地提供用户可以依赖的确定性,这个才是产品的关键。
十四讲 系统效率:小米的效率革命
1、做产品是建设一套系统能力,提供并保障确定性,而效率则是这个系统能力的一个核心指标。
2、2011年到2012年这个时间节点,是一个三浪并发的时刻,智能手机大换代、消费升级、网红电商的流量红利。手机行业的供应链是全球高度整合的,上游高度垄断,技术迭代很快。所以一个手机的成功,需要一个价值网上的很多合作伙伴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但是当一个手机品牌进入下滑周期时,容易导致整个价值网都不看好你,也就意味着来自价值网的支持会减少,这势必会加剧这家公司一步一步滑向深渊。
3、小米的三级火箭模式:
①一级火箭: 小米手机,也是头部流量。我们都知道一级火箭是不挣钱的,所以小米手机的利润极其低。
②二级火箭: 小米手机拉动的立体化零售渠道。
③三级火箭: 未来MIUI、小米云等互联网业务,才真正支撑起小米的利润以及它的智能化未来。
4、企业的存在就是社会效率分工的产物,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十五讲 系统世界观:微信、米聊、陌陌
1、迭代就是小步快跑,把最内核的部分先放出来,不断优化、小范围试错。让互联网产品在互联网上生长。
2、产品设计要直指人心。版本规划能力是产品经理的重要的角色能力。
(在万物互联的未来,到处都是屏幕,到处都是网络连接的入口。入口不是场景,能触发情绪才是。《设计产品时要包括产品的场景》)
3、迭代两个价值
①对外部,可以快速得到用户的反馈,让用户反馈去驱动产品;
②对内部,建立了开发团队的节奏感和确定性,每周都有新版本。
十六讲 运营
版本迭代,微信5.0版本打飞机小游戏促使用户更新。
打破圈层壁
十七讲 带领大家穿越生死地能力——领导能力
1.明确知晓常见风险——普通员工
2.具备风险规避意思——项目经理
3.有风控能力——总监
4.能操作有风险地直行——更高
对关键任务地甄别
十八讲 厚积(系统能力)薄发(用户体验)
1.战略存在层
①我们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
②我们的用户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他们为什么会持续一来我们
2.能力范围层
①我们要做到哪些。提供怎样的确定性
②我们不做哪些(割舍)
(e.g:毛泽东,定义农村包围城市,枪杆子里出政权)
3.资源结构层
①谁是我们的敌人
②谁是我们的朋友
4.角色框架层
框定每个页面需要多少元素,所有元素的链接关系
(e.g:空姐/银行职员说活,他们反馈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角色被框定,他们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回应你)
5.感知层
十九讲 用户体验地图
①第一只羊到你的app里怎么进入到每一点,怎么体验,最后怎么离开(服务—结束)
②清晰描述用户的目标和预期)
③服务触点。接触你的服务,到达他的目标之间你会有多少接触点。
④用户的使用路径
⑤用户情绪曲线
关注用户故事,用户故事比数据重要。一个好的产品从一个好的故事开始
二十讲 服务设计蓝图
峰值和终值——配置自己的资源
整体成本控制的范围内给到羊核心体验,并且服务不崩溃。
1.一眼
让用户第一眼看到自己的目标
2.一路
给一个清晰的路径让用户达到/接近自己的目标(用户走不下去就崩溃)
3.三点
①峰值+2.终值=体验美好 打造峰值与终值的体验(宜家、迪士尼)
②忍耐底限,对成本的控制不能挑战用户的忍耐底限。
与其不好不如不同
二十一讲 用户激励
完成预定动作给他满足(游戏,俄罗斯方块)
不确定的爽点+确定的爽点+中间的压力感
确定=依赖 不确定=伤害
内在激励:持续深入,企业文化,王者荣耀(妹子多)
外在激励:短期(五杀,超神,成就,全场最佳)
定义获得能力,能力匹配,不能赶鸭子上架。
二十二讲 名字&口碑
名字是最短的咒
无名是万物之始,有名是万物之母
名:连接人和世界的渠道
口碑:把事情做过头
E.g:淘宝买东西,送很多赠品(从满意变成推荐)
同仁堂slogen
替消费者设计一句他要说的话看然后让他说出来
二十三讲 创新模式
创造用户价值,改变大河的流量,打破平衡。
互联网,增量竞争。
用户体验=新体验-就体验-替换成本(wps word对比)
离开存量市场寻找增量市场(用户体验为0,蓝海)。把用户体验先做到60分迅速拓展市场。
二十四讲:用“交叉视角”跨越创新
相邻可能:我们需要的某种能力要素,已经产生并成熟了,知识它在另外的某个领域被使用着。就看这种已经存在的未来是否会被你发现,并起心动念。
形式就是:内容 + 操作的作业 + 反馈结果呈现。基本就是之前做的糖尿病服务。
二十五讲:怎样从新要素到新物种
要找到一个好位置
众筹:把消费者变成投资者,众筹可以人上万的用户变成小股东,并同时成为了死忠粉。
新产品一定要有新要素,新要素有2种:第一种是通过新科技,提升用户体验,或改变成本结构。 第二种是用经济升级、产业升级产生的其他领域的新要素变革内在商业逻辑。
二十六讲:三级火箭:深度讲解互联网降维打击
第一级:头部流量
第二级:沉淀某类用户的商业场景
第三级:完成商业闭环。
操盘三级火箭的人,一定是个狠人。因为一级火箭要抢流量,面临干掉其他企业,遭人恨。
二十七讲:颠覆式创新:成败价值网
客户是我们最重要的资产,但也可能是我们最主要的创新盲区。
有些没落的企业,也许什么错都没有,就是价值网过时了。
价值网的三大要素:客户,对手,投资人
能不能赚钱,不是来自管理者,而是来自价值网的客户需求和对手的挤压。
对手:对手的做法,会带来直接刺激。同时也会遮住视野。
投资人:资本要求的增长是魔咒。
现有的价值网会带来现有的公司的组织心智(一系列思维、流程来高效响应客户需求、紧盯对手、满足投资人),是无法及时响应新的增量市场的探索的。
颠覆式创新:是产生新帝国的机会,概率非常之低。
二十八讲:看产品的微观、中观与宏观视角
学套路。系统性学习产品的经验。例如用户画像、用户体验地图等。但是学习套路成为不了高手。只能成为公司的中层。如果想自立门户,需要对每个微笑的局侧,持续优化。
微观体感;成为高手需要同时用欧微观体感和中观套路。不断思考设计产品的核心、具体的问题。建立微观体感。像达芬奇画3年鸡蛋、
二十九讲:人生逻辑大于商业逻辑
重要的不是完美,而是对方要的那个确定性你是否还能提供,对方是否还依赖你,这才是关系的关键。
商业是以利润为中心,人生是以意义为中心。
做你有内心确定感的事,人生逻辑大于商业逻辑。
第三十讲:产品连接客观世界、过去与将来
自信是在不断的创造与反馈中建立的,互联网就是如此。
不需要哀怨自己的出生没有背景,在这个时代,你只需要拥有一个用户,你就拥有了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