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的背后 | 解密我的“懒惰”病
我们经常苦恼于症状,想要“对症下药”。这是人之常情,也似乎是正常逻辑,几乎所有的能言说的生理或者心理问题在度娘上都能搜到相关的解决良方或者缓解忠告。但有没有发现,当真的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时,就陷入了某种循环中?
有家长朋友问我,“我的孩子爱说谎,怎么办?”“孩子一说谎,就邪火上头,训斥孩子,怎么办?”我没见过这个孩子,所以不知道孩子怎么了,一般情况下,孩子肯定是在遭遇什么才会有症状。单由症状是不能确定孩子的问题的,就像中医里说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相同症状背后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不同症状的背后也有可能有着相同的原因。孩子的说谎可能帮助孩子逃避什么,也可能通过撒谎可以获得什么,可能是模仿大人,也可能是故意撒谎想要对抗,等等,太多的能想像的不能想象的可能性了。
很明确,我不认为孩子有症状就说孩子有病,只能说,作为完整的一个个体,他/她的症状是在允许他/她去更好的成长,由于成长的不可逆性,当环境恶劣时,必须由身体的某个部分、某些异常的言行举止、某种心理问题来承接、来表达他们正在遭受的不利环境,然后其他部分才能享受有利资源继续成长。作为家长,有时候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孩子,也有些时候我们做不了什么,因为我们自己正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更不要说,在很大可能性上我们还是这些不利环境的缔造者,当然天下每一对父母几乎都是最努力的父母,只是,也是时候来处理一些我们自己成长路上的“症状”了。
今天,说说我与我的“懒惰”病的故事。有个词叫什么来着,“抛砖引玉”……此处省略一万字感慨……
一直以来,常被家人戴上“懒惰”的帽子,无法否认这个事实,但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最近几年才逐渐知晓一二。
走近心理学,找到最大的一个安慰,即无论什么事情、症状背后都是有原因的,而且“一病多因”、“一因多病”。关于懒惰的事情,伤脑筋很久,知道自己有这“病”(太过明显无法忽略):总是忍无可忍才收拾家务;有了孩子,才出现三餐稳定的生活;生活中的“懒病”更是罄竹难书。但这种病绝不是简单“你就勤快点呗”这么一剂药方就管用的,经常亲戚朋友们会这么说,有时候我也会对自己这么说,可一说完整个人就虚弱了、崩塌了,恨不得从未出生过。可见,我心里是有多排斥这贴药,又多么不情愿这个跟随我多年的症状如此简单就被定性。
最先觉察出这个病的原因的契机是,生完孩子后,我的状况不好,传说中的产后抑郁找上门来,而且身体状况也不佳,母亲来帮忙带孩子,原生家庭中的母女关系的各种问题开始曝光了,在母女、夫妻、母子这重重关系中,愤怒、绝望时常交替出现,我能稍微清醒一点的时候,觉得不能再这么下去,对孩子的影响太古怪了,我亲爱的心理启蒙老师——梁老师看我状况不好,特地上门来看我和孩子,建议先一家三口过。母亲刚好也放不下家里的诸多杂事,就让她回去了。后面偶尔来过几次,这也就有了很大的空隙来观察自己的状态:母亲一来,或者说她一出现在我的空间内,整个人就变成一滩泥,完全立不起来,理所当然的全权依赖甚至让我惊悚,这种状况还不小心复制了一点到夫妻关系上,这还得了,典型的母子未分离状态(或者说不健康的联结状态)。
后面觉得实在心里虚弱需要支持时,就停下来讨论反思,反复觉察这个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这个心理空洞的部分似乎在自动修复着。回老家时,尤其是母亲生病住院之后,在我心里眼里,母亲突然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不再是与我心目中“理想母亲”的形象完全对立的那个人,她有她的难,有她的不容易,也有她的好,自然就不再有那么多奇特的期待了,没了期待,对抗自然也少了很多。换句话说,不再重复旧有的模式。其实她是一个柔弱到需要照顾、寻求依赖的女人,现今,关系和睦谈不上,歇斯底里魔怔般的症状倒是没了,作为女儿的独立和责任也找回来了。随着这个问题逐渐澄清,和先生的关系也近了很多,不再一味地需要他的关注和照顾,而是独立起来建立自己的内在空间,同时也会欣喜地发现,自己也是愿意并且能够照顾他们且被他们依赖的。
第二个契机得益于我亲爱的好友们,每当他们来访,我都会竭尽所能把家收拾利索,一开始我以为自己是好面子,后来发现,我很享受收拾房子以及为大家准备“大餐”的过程,其实是因为好友们的即将到访,我心情愉悦,能量充足,有立起来的动力,某位老师给我的提醒“用目标管理自己”,我想,这个症状的药方契机来了,当让心喜悦、真正发自内心的目标出现时,人也会活过来,我的“懒病”药方也就出现了。这样的事频率多了,我也就接受自己时常懒惰的症状,偶尔站立。慢慢地家也不那么乱了,谈不上井井有条,但时不时地清清爽爽还是能够的。
所以,对我来说,懒惰的根源是原生家庭中的母女关系问题,而治疗“懒惰”的良药,就是完成母子分离,成为自己,不是被别人期待的自己,也不是戴着各种面具的自己,不是下定决心要成为的自己,而是轻轻松松的自己,独立承担的自己,同时,你是你,我是我。这个自我发出来的目标就可以治愈我的“懒惰”病。
另外更重要的不应被忽略的一点就是,懒惰这个症状背后似乎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我以为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实际上是被“懒惰”这个词的阴影覆盖着,暗自萎缩着。在我认同“懒惰”是我的标签时,我也在实际上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能力,有可能是能做而且还有可能是很擅长的一些能力。比如说文字,学生时代写作文总是拖拖拉拉,掩掩盖盖,直到拖到最后一秒凑足字数才交上去,显然是属于作文困难症候群,看起来是懒惰,实际上是内心不知道有过多少次的纠缠,心跳在短时间内不知道加速了多少,脑海里也不知道飘过了多少个念头。在此我尤其要感谢曾经我爱的语文老师,我们拖沓,他从来也不会批评我们是太“懒惰”。事实上,在解开了“懒惰”密码之后,我发现,其实我是热爱文字的,尤其热爱与感受有关的文字,特别愿意区分有着细微差别的它们。文字能给我很大的想象空间,也给了我可以表达自己的可能性,至少比说话什么的容易一些,最重要的是,只有在文字里,我才能感受到无法计量的自由。
SO,你有什么症状,尤其是这个症状困扰你时,和解和治愈的契机总能同时出现,保持一丢丢的清醒,保持理性的觉察,就是最好的自我疗愈,同时也别忘了最紧要的一点:你的宝藏也在症状背后。
——Ouisa,20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