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知阴阳,刺之有方——读《黄帝内经》灵枢 寿夭刚柔第六 法律1
审知阴阳,刺之有方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方。”黄帝向少师问道:我听说人出生后,性情便有刚柔之别,体质有强弱的不同,身形有高矮的差别,而且还有男女的不同,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少师答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与时相应。”少师回答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察清楚阴阳的属性,刺治时才有可以遵循的法度。知道疾病起始的原因,针刺才能有适当的理由,同时还要考虑发病的情形与四时变化的联系。
“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四时的变化在内与人的五脏六腑相合,在外与筋骨皮肤相应,这就是天地有阴阳,人体也有阴阳的道理。
“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故曰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在人体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层,则筋骨为阴,皮肤为阳。所以说病在阴中之阴的五脏的,就应当刺阴经的荥穴和输穴;病在阳中之阳的皮肤的,就应当刺阳经的合穴;
“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病在阳中之阴的筋骨的,就应当刺阴经的经穴;病在阴中之阳的六腑的,则刺表浅的络脉就够了。
“故曰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痹,阴阳俱病命曰风痹。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因此说,病在阳经的叫作风,病在阴经的叫作痹,阴阳两经都有病的叫作风痹。病有形而不痛的,属于阳经的病变;病无形而痛的,属于阴经的疾病。
“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攻其阳。有形而不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急治其阳,无攻其阴。”无形而痛的,说明阳经未受侵害,只是阴经有病,应立即在阴经取穴治疗,不可刺其阳经;有形而不痛的,说明阴经未受侵害,只是阳经有病,应立即在阳经取穴治疗,不可刺其阴经。
“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以烦心,命曰阴胜其阳。此谓不表不里,其形不久。”阴阳表里都有病,时而有形,时而无形,并且心中烦躁的,叫作阴胜于阳的病。此即为不表不里,愈后不能良。
(原文)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方。少师答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与时相应。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故曰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故曰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痹,阴阳俱病命曰风痹。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攻其阳。有形而不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急治其阳,无攻其阴。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以烦心,命曰阴胜其阳。此谓不表不里,其形不久。
今天学习了审知阴阳,刺之有方。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