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闹,父母如何应对?
——本文为转自吴蕾老师发表在湖南日报育儿专栏的文章
【案例】
那天,我回到家时,两个孩子已经在家门口哭得不成样子了。
打听了一下情况,原来是大宝从幼儿园回来起,就一直闹着要吃苹果,爸爸说要去买,她不同意;爸爸说打电话让妈妈买回来,她也不同意。
二宝则完全是被姐姐的情绪感染了,跟着姐姐一起哭。
爸爸觉得已经无法跟孩子沟通了,认为孩子简直是在胡闹,所以他也生气了。
我回家后,左手抱着大宝安抚她的情绪,右手给二宝喂奶。
【分析】
如果孩子真的只是想吃苹果,不会听到爸爸同意去买苹果的情况下还在哭闹,所谓“所有不合逻辑的事情背后一定另有悬机!”
我的经验告诉我,她可能是在幼儿园遇到什么事情了。于是我试探性问了一下她:“你今天是不是在幼儿园,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
大宝点了点头,很认真的回答我,说有一个小朋友笑话了她,她很不开心。
我看见:很多妈妈本能式的就开始跟孩子解释这个事情,或是说“这个孩子并不是……他只是……”;或者对孩子说“没有关系”……
而这样的处理方式,带来的结果,并没有解决孩子的负面情绪,也没有解决问题。
因为孩子们正处于情绪中,此时是大脑中主管情绪的“杏仁核”正在工作的时间,而主管理性思维的“大脑皮质”并没有在岗,因为“杏仁核”和“大脑皮质”是轮流值班的。
我们只有先处理完孩子的情绪,孩子们的理性思维才会恢复,才能听见父母在说什么。
【育儿策略】
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要把事情先放到一边,全然的来关注孩子的情绪。
很多的书和文章都会教父母要去理解孩子,同理孩子的情绪,其实这对于很多父母来说,是有难度的。因为他们成年后,已经很难再回儿童的内心世界了。很多父母学了一些看似在同理孩子情绪的句式,“我知道你现在很伤心,很难过……妈妈会在这里陪着你。”
因为没有真正的理解孩子,所以没有“走心”,孩子们是靠感受父母的能量,而不是听父母的语言,于是那些方法常常会失效。
我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新的方法,不必勉强自己去理解孩子,我们只是来认真处理孩子的情绪。
【示范】
我问大宝:“你看上去很不开心,那你的不开心的情绪在你的身体里面的什么位置呀?”(孩子们回答这个问题时主要还是在用“杏仁核”,因为需要动用的地方是身体的感受力)
大宝刚刚开始没有反应过来,总是回答我不知道。
于是我摸摸她的肚子,我说:“你感觉一下,她就在你的身体里。”
这个时候,她才开始慢慢的感知自己的身体,开始回答我的问题:
“你的不开心的情绪是什么颜色的?
“这个情绪是什么形状?”
“这个情绪大的还是小的?”
“这个情绪冷的还是暖的?”
“这个情绪硬的还是软的?”
然后我在目光范围内让外婆拿过来一个装饼干的大盒子,我对大宝说,这是现在是我们的”情绪垃圾箱“了,平时我们吃东西的垃圾会扔在旁边那个蓝色垃圾箱里,现在我们有不开心的情绪了,我们也可以把它从我们的身体里扔到这个情绪垃圾箱里,来,妈妈教你怎么扔……
我发出一些“咻咻咻”的声音并做了一个扔的动作,不断的扔,并对大宝说:“我们扔到她觉得不开心的情绪都已经到垃圾箱里了为止。”
过了一会儿,大宝停了下来,我问她,“不开心的情绪都扔过去了吗?”。
她说“是的”。
然后她自己站起来,说现在我开心了,因为不开心的情绪都已经扔到垃圾箱里去了。
过了几天,她看见弟弟哭了,还建议弟弟把情绪扔到情绪垃圾箱里出去。哈哈。
【家长疑问】
我记得吴蕾老师说过:情绪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有好坏之分是我们情绪产生的行为。吴蕾老师教大宝把坏情绪扔掉,可是这跟吴蕾老师之前说的接纳自己的情绪是不是有矛盾啊?还是说,我们应该先接纳自己的情绪,然后再将情绪释放出来呢?
【吴蕾老师回复】
是的,我们需要接纳情绪,然后释放。
因为情绪就像大便一样,它的产生需要得到我们的接纳,因为我们的身体产生情绪就如我们的身体产生大便一样,正常而自然。产生大便很正常,但是不代表我们就要把大便一直保留在身体内,我们还是需要把它从体内排放出来的。
那么情绪也是一样,我们带着接纳,让它从我们的身体去到另一个地方:垃圾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