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味草
酸味草
焦小桥
酢浆草又叫做酸味草。在全国广泛分布,生于山坡草池、河谷沿岸、路边、田边、荒地或林下阴湿处。
醡浆草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有那么一种说法认为,《诗经·周南·芣苢》中所写的芣苢就是醡浆草。
其全诗为:“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泸县出土的南宋墓葬人物石刻中,有侍女的腰带上出现了了四耳酢浆草结饰造型,这个造型就是取材于醡浆草的。
唐代的《新修本草》,也被人叫做《唐本草》。《新修本草》大概是最早记载炸酱草的中国古代典籍了。
清代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卷十六《石草类·酢浆草》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论证:“酢浆草,《唐本草》始著录,即三叶酸浆。生山石间,叶大如钱。”
在古代,醡浆草也被叫做酢浆草或者三叶酸浆,在《新修本草》中,就有醋母草、小酸茅、鸠酸等别名来称呼炸酱草。在明代的《本草纲目》中,炸酱草也被叫做三叶酸、三角酸、雀儿酸、雀林草、酸母等。
《本草纲目》对这个问题有详细阐述:“(李)时珍曰:此小草三叶酸也,其味如醋。与灯笼草之酸浆,名同物异。……闽人郑樵《通志》言,福人谓之孙施。则苏颂《图经》赤孙施生福州,叶如浮萍者,即此也。孙施亦酸箕之讹耳。”
醡浆草在某些种类中,其鳞茎和叶子是可以吃的,在南美洲的北安第斯山地区分布非常广泛,当地的人们食用炸酱草的历史竟然已经有上千年了。
在花儿盛期,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它的花朵一到晚上就会像雨伞一样收缩起来,白天又会自然打开,很是有趣,而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酢浆草是一种向光性植物。
除了较高的观赏价值外,酢浆草可全身入药,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其性属寒凉,比较显著的功效是清热解毒、止痛和利尿消肿。
当喉咙肿痛或咽部不适时,适当摄入一些酢浆草,有助于改善这种症状。在人体遭受跌打损伤或身体某些部位淤血肿痛时,煎制出酢浆草的药液,涂在患处,能够减轻疼痛感,加快伤口愈合。平时喝些干燥后酢浆草泡的水,还有预防上火的功效。
有颜值又有实力的花界小精灵酢浆草,多养几盆放在家中,不仅能增添居室美感,还能净化空气,成功开启每一天的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