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今读思

2019-09-30  本文已影响0人  lsg003
昨今读思

一、22:30睡,7:35起床(深夜0:30被争吵声惊醒,睡不着了,索性读公众号到3:10。不幸中之万幸,发现了几本好书。)

修行从来不是为了被“容”!

那修行是为了什么?

“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

不能修行自己所信奉的道,才是君子的耻辱!

修行就是为了修行,有所成就,然后能够“推而行之”,将更多人引导到“道”上来。

《论语》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是人去弘扬道,而不是道来弘扬人!

可是,“道”是什么呢?

《先知》里说:“我们是道,亦是行道之人。”

抛却那些玄而又玄的哲学论辩,对于无数常人而言,生命的真谛就是活出自己。

我们自身便是道,行道只是为了实现自我,而非求得他人的认可与容纳。(南明 沧海昆仑教室)

昨日在微信朋友圈里直播内蒙罕台小学第66期小桥音乐会的现场,有友人评点说:一年级孩子唱得不够好啊,五年级孩子的舞蹈基本功不够扎实啊……

  

凭事实说,他们对节目的点评都正确!

  

但这样的点评里没有教育学上更成熟的思考,而且我们可以说,正是我们日常教育中时时进行着类似的点评,使得我们的教育限制住了想像力,并把我们的孩子束缚在对技术的恐惧或炫耀中,进而,艺术或体育只成为少部分人的享受,同时却成为更多孩子的灾难。

  

唱得不够好,所以你就没资格上舞台丢人?

  

跳得不够好,所以你就不应该上舞台现眼?

  

长得不够好,所以你就不应该有上舞台的任何一个念头?

  

为什么?一所学校的舞台是谁为谁演出?它的作用是什么?

  

在中国的大多数学校里,一学期或一年里,会有一场两场的艺术演出,能上台演出的,是十里挑一或百里挑一的天才、精英、训练有素者。其他的学生也并不是真正的观众,因为演出的对象与目的不是他们,而是领导,是家长,他们,是落选者,是旁观者,是按照指令鼓掌者,是路人乙(是的,他们甚至连路人甲的资格也难以获得)。

  

而南明教育及全人之美课程的理念则是:毫无例外的每一个!每个孩子自身就是目的,他或她有权力享受生命每一方面的美好,无论有没有天赋,他或她都有资格享受歌唱、吉它演奏、各种舞蹈……我们有义务为他们的每一个进步鼓掌,但没有权力用外在的标准,用天才儿童或专业演员的标准,说他或她如此幼稚,没有天赋,不是这个料。

  

是的,这就是南明教育“小桥音乐会”的原则,或者说“奥秘”:它是孩子们的舞台,通过它,每个孩子都是主角,都是明星,都是艺术的享受者、实践者、创造者,是生命美丽、生活美好的发现者、呈现者……

  

是的,小桥音乐会,是全人之美课程的重要舞台,他属于每一个孩子,属于每个孩子成长的任何一个阶段。

  

所以,小桥音乐会是每周一场,所有的孩子在每个学期里,至少有四五次机会走上舞台,无论他有没有天赋,长得美不美。但是确实,为了走上这个舞台,他或她必须努力,必须训练。

  

所以,小桥音乐会是一条道路,而不是一个终点;是一个大广场,而不是御厨房。

  

我亲眼看到,一所农村学校仅仅一个城里来的女孩会非常简单的舞蹈,到每个孩子热爱舞蹈,并且其中有天赋者脱颖而出——但他们的脱颖而出绝不能成为舞台的独霸者,绝不能成为其他孩子对此的阻碍。

  

我亲眼看到,不认识简谱,从来没碰过乐器的这些孩子,慢慢地学会吹奏,学会吉它弹唱,学会用声音和乐器传达自己内心的悲喜。

  

你看到的是外在的标准,它是静止的;我看到的是永恒的成长,它是流动的。

  

标准总是应该有的,那就是:你比上一次更美好、更美丽吗?如果不是,那就努力在下一次让自己亮起来。(干国祥)

张砷镓,男,1986年生,陕西西安人,射手座。自幼在家早教,2岁认字,4岁开始写日记,7岁小学毕业后在家自学,11岁参加高考,15岁毕业于西京大学。

骨灰级游戏玩家,腾讯游戏名人堂专栏作者,扫雷网(saolei.net)创始人,第一位高级扫雷SUB40的中国人,第一位三阶魔方单次SUB10的中国人,九次WCA魔方公开赛冠军,多次打破全国记录,曾作为嘉宾参与《天天向上》、《佳片有约》等节目。

资深程序员,6岁开始学习编程,拥有二十年以上全栈开发经验,曾任赶集网黄页事业部技术经理(T6级工程师)。2016年起离开互联网圈,专注于儿童编程教育领域的探索和实践。现任运城国际学校编程老师,负责带领团队研发小学到初中阶段的全人之美编程课程。

二、继续读陈日亮《救忘录 一个特级教师的读书零札》(107-116)

语文能力低,可以确诊为营养不良症与运动不全症。

詹克明在《造物与制作》中说,自然以“自动”造物,以 “非知”造物,以 “无废”造物,以 “全阶”、 “非目的”和“整体联系”造物。自然是一种大自在,它没有预定的目的,一切依境随缘。大自然的这种大自在,透出的是一种真自由。在这个大自由中,诸如“我知”、 “我在”、 “我行”之目的,全都淡化了。

语文,神秘而简单。神秘,是说任何人都说不出它的素养是如何“养”成的。简单,是说养成语文素养,也许实际上并不见得需经过这么复杂的程序,只是难明。

鲁迅作品不能只是默看,非得朗读不可。他作品里的那种韵味,那种浓烈而有千旋万转的情感,里面那种可以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都需要通过朗读来触动你的心灵。这已经是我的一个经验:讲鲁迅作品,最主要的是读,靠读来进入情境,靠读来捕捉感觉,产生感悟,这是接近鲁迅内心世界和他的艺术的“入门”的通道。(钱理群)

最近想到几个问题,简述如下:

1.把语文课程大大精简一下,就只读书、作文、交流三项。以教材篇目为主授而及于相关文章作品若干种若干篇;以作某种文为主练,每个月做多少篇,必令每一篇都写到合格为止;以口语交谈、报告、演讲、辩论为主题,每周实练多少次,由师生及学生等其他听众作联合评价。以上教学形式不拘一格,只问收获不问耕耘。

2.阅读教学就只用三种方式:一是教师讲授为主;二是学生自学质疑、讨究、交流,教师参与指导;三是完全由学生自读做读书笔记,以经常积累,包括词语句子篇段的熟读记诵为主,教师定期抽看指导评价。时下流行的种种教学法,只要是无益寡效的,统统不取。

3.考查考试大大简化,只考查语言积累、读书心得、学习习惯。作文只交若干篇佳作,由教师评定,在学生中传观交流即可。

4.日常师生见面,接触,交谈,所谈多是读了多少书,什么书,做了多少文,什么文,感想如何,心得如何,问题何在,彼此交流切磋。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如此而已。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