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该有怎样的情绪
昨天看了一篇有关梅兰芳的发妻王明华的文章,那是一树在墙角静谧绽放的丁香花,黄昏中悄然地吐露芬芳,幽静,典雅,端庄。姿色、出身都不亚于福芬芝和孟小冬的她,其贤惠和对梅兰芳的爱跟福孟二人相比更是过之。她在育有一双儿女后做了节育手术,只为能够更方便帮衬丈夫的事业,她欣然接受福芬芝以兼祧的名分入门,只为不会因自己一双儿女病逝后梅家断了烟火,可谓是梅兰芳名副其实的背后的女人。
可是这样一位为了丈夫和家庭无私奉献的女性,却也最容易被忽视,掩埋。文章中有一句话这样描写“没有人会去冒犯她,因为没必要,也没有会去在意她,因为无所谓。”读到这句话,心莫名的痛了一下,这句“没必要”和“无所谓”大概就是对人最苍凉的描述吧。
都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但又有多少人真的可以有声有色的活过一朝呢?
小时候常常幻想长大之后的人生,小小的脑瓜可以想象出各种奇幻缤纷不可思议的世界。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如我一般,曾坚信自己是与众不同的,坚信身上一定拥有某些神奇的力量,只是被暂时封印住了,会有那么一天,有一个美丽的仙女,带着神秘的光环,挥着手中魔法棒,解开我这道封印,并微笑着告诉我“孩子,去拯救世界吧!”
再后来,上了学,学习那几乎对我来讲是种打击的科学知识,破灭了我对童话世界的幻想,却依然对自己的未来联想翩翩,从小学,到大学,每个阶段都会为自己设想不同的人生,那些奇思妙想支撑起了我的精神世界,总之就是相信我的世界与别人的不一样。现在想来,虽然可笑,却是那样单纯的美好,可爱的童年纯洁的一尘不染。
有时对于长大这件事真的有些厌恶,它让我不得不接受自己的普通,原来我只是如沙漠中的一粒沙,一阵风就可以将我淹没。甚至懦弱,沉默的个性让我成为身边多数人眼里的“没必要”和“无所谓”。这种人生多少感觉有些凄凉和仓促。
我开始从曾经华而不实的梦境中清醒,那没有美好期待的日子,就好像褪去羽翼的翅膀,再也无法飞翔。
我没受过什么高等教育,只是和大部分我们这一代的人一样,先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勉强读完高中,被迫迎接残酷的高考,最终在一个三流的大学结束自己学生的生涯。整个过程,始终处于一个几近静默的位子,没有出色,没有沉沦,没有反抗,没有积极。
老子曰“世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而我就是在一个美之为美,善之为善的教育中成长,却也无失为一个乖乖女,顺其自然的到了今天,多么可怕,回忆起来以往的生活,竟是空空如也,失了那最单纯的自己,却没留下最精彩的青春。就像草原上已被野火烧尽的青草,却再无春风袭来另其重生。
现在,我坐在一个陈旧的与自己年龄绝对不符的办公室,在别人的肯定,否定,以及不屑中战战兢兢的工作,每天在明明什么都没有做却格外疲惫中渡过。
理想中,我的状态应该是,清晨愉悦地穿梭在晨光缭绕的绿色丛林里的一头小鹿,神采飞扬的瞻望山对面更为辽阔的世界。现实中,我的状态更像是,阴天蜷缩在垃圾桶旁的一只老猫,冷眼旁观的凝视着眼前这肮脏不堪的场景。
电视,新闻,网络,随处可见另我羡慕的可以尽我感叹流泪的生活,美好,绚烂,自我。它们离我的梦那么近,离我的人那么远。它们是存在这世界的百分之一,而我只是那百分九十九。
偶尔喜欢背一两首小诗,读一两篇美文,可不知道为什么,越发觉得背过读过的东西,在脑子毫无痕迹,再回味一遍竟是那般陌生,随时间流走的除了那份偏执地单纯,还有热情,记忆,以及记忆力。这是不是代表我不再年少?!感念于此不禁另我心酸。
站在办公室的窗子前,望着窗外熙熙攘攘的车辆发呆,脑子一片空白。不敢去想以后,我知道,我现在要做的事很多,比如看书,比如准备执医考试,反正就是为了一点虚荣,一片期待,循规蹈矩也连滚带爬的生活。
十八岁的年龄要像一杯烈酒,酣畅淋漓,活出自己的海阔天空。二十八岁的年龄要像一杯温水,冷暖自知,活出自己的甘之如饴。而这期间就是一个沉淀过程,我的十八岁没有烈酒那般浓郁,不知道能沉淀出怎样的味道。
我,也许不单单是我,而是类似于“我”的一个群体,被教条束缚,被生活腐蚀。努力的做一个端庄谦和的女子,费劲心力撑起并不强大的内心,掩盖自己的不足,掩饰自己的胆却,只怕,换来也只是一个“不必要”和“无所谓”的人生。
“想”不敢去想,“做”不愿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