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心理散文

愿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2023-07-15  本文已影响0人  鹿龄

有时候闹书荒,手边摆的一摞书都不对,上书店或图书馆,走马观花般“检阅”过一排又一排书架,最终也只挑了个寂寞。于是幡然醒悟,在物质与资讯井喷式爆发的商业社会里,人生匮乏的不是书或获取书的渠道,而是眼光与品味。书山文海茫茫无际,哪一位作者是我的有缘人?哪些书徒有虚名?哪些经典在无声的岁月与日益浮躁焦灼的人心里落满了尘埃?

我喜欢那些功成名就之后整理读书笔记、写作心得、演讲稿或者日记的作家,他们的散文(随笔)集或者自传(回忆录),尽管知名度没那么高,甚至也不能代表作者的最高水准,但对铁杆粉丝来说,这类书是真正的宝贝。

比如斯蒂芬·金的回忆录《写作这回事儿》。他从娃娃时的悲催(爆笑)回忆写起,到十一二岁“创作”第一本故事书,虽然模仿痕迹很重,但还是被母亲“重金”买下了,一直写到走上独立创作之路,并一发不可收拾,直至名利双收。

这本书不在于炫耀自己有多辉煌,而是为了诚意十足地向读者阐述“如何创作一个好故事?”从遣词造句到掌控故事节奏,从怎么把故事讲得扣人心弦,到如何透过故事本身,而不是强行“上价值”来表达作者想要传递的主题,作者可以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很多观点既让人耳目一新,细想却又觉得合情合理。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诙谐风趣,有工具书的使用价值,却没有工具书的刻板、枯燥、盛气凌人。

我喜欢这本书还有一个原因,斯蒂芬·金说话简洁明快——推崇哪个作者哪本书?鄙视哪种写作方式?嫌弃哪个同行?都摆在明面儿上说,不藏着掖着。对我这种文学鉴赏水平有限的人来说,这本书也相当于一把标尺,让我下次在挑书时少了些盲目,多了点挑剔。

相比《写作这回事儿》轻松欢快的江湖味儿,E·M·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就多了些“学院派”气息。

这本册子以福斯特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演讲稿为底稿整理出版。用开篇约1/4篇幅,作者点评了部分有代表性的英语文学作品,以及它们与世界顶尖巨著的差距。福斯特推崇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和普鲁斯特。全书后半部分可以当写作教程来看,也可以当鉴赏文学作品指南使用。网上有个评价非常到位,我一字不落拷贝如下:“《小说面面观》是从故事、人物、情节、幻想、预言、模式和节奏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了小说的一些特点,他把不同的作家作品放在一起两两比较,以找出各自的特点和共同的规律。如此把数十位小说作家集聚在一起,想象他们坐在客厅中坐而论道,引领读者进入他们创作的境界,欣赏创作的特色,指出存在的问题,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让读者读出兴趣读出味道读出水平,进而弄清小说创作中一些奥秘。听起来是教人怎样写小说的,实质上是教人读小说的,因为正确的阅读是写作的前提。”

除以上两本外,毛姆的《毛姆读书随笔》和《巨匠与杰作》我也很喜欢。

前一本是毛姆的私人书单,列举的都是比较受推崇的书目。看点在于,毛姆绝对无愧于“毒舌”称号,一边侃侃而谈自己喜欢的作品,用语之辛辣、风趣、直白,令人捧腹,一边顺带调侃一下作者,如阅读《忏悔录》时要小心了,别看卢唆在书里真诚地忏悔自己的忘恩负义、卑鄙下流,却很可能顺带着将你我所有的优越感层层剥离。

《巨匠与杰作》,是一本作者对自己心目中的“十佳”小说家进行的“全方位的八卦”,比如,简奥斯汀年轻的时候喜欢跳舞、调情和戏剧演出,喜欢长相好看的小伙子,精于女红;巴尔扎克虽然是奥地利贵族后裔,但人生却不太“给力”:在律师事务所工作因为懒散被辞退;踌躇满志写出的第一部悲剧被贬得一文不值;拿老妈的赞助做生意又一败涂地;因为债台高筑,所以疯狂地追求各类富婆。一想到那些活在教科书和名人词典里的传奇大佬,生活中一样要面对各种鸡飞狗跳和时运不济,瞬间觉得这眼前的苟且也没那么不堪忍受了。

说真的,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书看,又不想把时间浪费在发呆或短视频上的时候,读这种“名家评名家”蛮好玩的,有时候读着读着就能发现一块新大陆。尤其是,一般肯写这种书的人,貌似都比较风趣,写出的东西至少不会看了昏昏欲睡。

今天,身边没发生一件值得一写的“大事件”,想到几位有趣的作家,发现回忆他们的书胜比在平淡无聊的一天里拼凑素材容易。以上就是咯,愿走过路过的朋友别笑我卖弄,不胜感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