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满天星简友广场心理

60后吃到了时代的红利

2024-11-18  本文已影响0人  河南妞

看到现在的年轻人为工作发愁,一套房就掏空两代人、甚至三代人的钱包,还要背负长达数年的房贷,回头看看我们这一代人,虽然出生的年代有点苦,不过大家都在一个水平线上,父母们的工资相差不大,而且供给制,单位都有托儿所,根本不存在没有人带孩孩子的难处。

我和先生都是典型的军垦二代,并且出生在六十年代,在我的记忆里父母上班后,大孩子带小孩子是常事。一排几间房,每一间就是一个小家庭。一切生活用品都是供给制,平时还可以去食堂打饭吃。

长大后能升学继续往上走,考不上高中也能有一份工作,建筑队和煤矿是首选,高中毕业生选择余地稍微大一点,先到基层锻炼然后根据特长安排。真正考上大学的毕业后回来的不多 ,有的被分到了地方单位。

八十年代,随着兵团建设的不断发展,所需人才基本上以带薪进修为主,毕业后回到原单位工作,我先生就属于这样的一份子。单位报销学费,带70%的工资外出学习两年,毕业回到原单位从事技术工作。

结婚的时候,房管科给分房子,人口和工龄作为评判标准,当时我们就分了两间平房,自己花钱修院墙和厨房、还有库房。

后来房子作价归户,我们和大多数家庭一样勒紧裤腰带拿到这两间房子的房产证,拥有了人生的第一套房子。

工作发生变化,我们被调到基层单位工作,房子依然是公家建好的营房式的小院,两家一排,院子和大门一模一样,拎包入住,可全款也可以分期付款。我们卖掉原来的小平房当首付,然后分期5年还房贷。

改革的春风慢慢吹了基层,连队合并成为必然。

当时我和先生商量:“如果两个人都拿那点死工资,撑不死饿不着,温水煮青蛙以后怎么办?”

“要不然留一个人挣工资,一个人搞承包?”先生给出建议。

“你有技术留下来挣工资,我去搞承包,即便亏损还有饭吃。”这种模式在基层算是最佳组合。

刚开始我搞承包有赚有赔,先生比较稳定。

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我这边承包 的收益明显增长。

基层人开始到市里买房,因为孩子要上学,我们果断把房子买到场部还享受政策补贴。

因为气候寒冷的原因,我每年冬天都有几个月的冬休时间,可以回城猫冬,也可以外出走走看看,而先生必须坐班守岗,不羡慕我不可能。

本以为这种日子就能一眼望到头,到了2015年先生所在的部门被纳入事业单位,待遇比以前好许多。

而我迎来了更好的政策扶持,国家给了优厚的补贴。

说实在的企业女工50岁退休还真的有点舍不得,在职收入比退休工资强的不是一星半点,可是政策上的事个人力量干涉不了。

孩子领独生子女费到16岁,我跑完职场就给了2000元独生子女费补助,说好的增加5%工资呢?

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孩子不在身边,先生还在工作状态,于是我又找了一份工作熬着,等先生退休。

政策在一次让我大开眼界,先生和同事的职称刚刚审批下来,就接到30——50的退休政策(工龄30年,年龄50岁以上),他的一个同事刚刚过了51岁生日就退休,想想就开心。

为了庆祝突然而至的惊喜,先生大手一挥:“咱们出去玩一趟,反正不用赶时间。”

他已经不用上班,我还苦熬什么?说走就走,彻底放飞自我。

面对差距那么大的退休工资我忍不住调侃先生:“太不公平,都是为兵团做贡献差距怎么那么大,烤火费都不在一个等级,难道冬天我不冷吗?”

“我们是给公家干活,你给自己干活还拿补贴,现在少拿点也是应该的。”先生幽幽地叹息。

“也是,甘蔗没有两头甜,能糊口就行。”我也只能自我调侃。

我们这代人虽然出生的年代有点苦,不过没有大的贫富差距,而且还享受到了政策的红利:

到年龄就有一份可以户口的工作;

结婚公家分房子;

在基层工作享受政策性补贴;

住房和医疗双重保险。

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我们兵团的医疗目前还没有全国统筹,在外地居住就医手续有点繁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