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封锁2
张爱玲的小说,有许多动人的细节描写。尤其一些微妙的心里细节描写,一般通过小动作来凸显,让人会心一笑,心里又禁不住想拍案叫绝。关键,让你窥见了人心人性。
1.芸芸众生的铺垫
大环境的描写也很精彩,芸芸众生,对封锁的反应,也反应了他们平时的日常。
封锁开始,马路上人开始奔跑,左边的人跑到右边右边的人跑到左边,连一向稳重娴静的女太太们也发狂叫喊。
电车里安静些,有乞丐唱将起来:“阿有老爷太太先生小姐做做好事救救我可怜人哇?阿有老爷太太……”“可怜啊可怜,一个人啊没有钱!”
一对长得很像兄妹的夫妻,男的穿着西裤,手里拿着一包熏鱼,纸包油汪汪的,他的太太几次提醒他小心裤子,唠叨现在裤子干洗的价钱裤子的价钱。
医学生修改人体骨骼简图,许多人围着,以为是西洋画,批评起东风西渐来。
乱哄哄的,极有画面感,甚至听见了他们的乞讨的歌唱,忘了心酸。
人们多数为生活奔波,说的柴米油盐,有焦虑、计较和麻木。
虽说此时芸芸众生几乎没有什么距离,然而,每个人像一座孤岛。
2.吕宗桢的人生
吕宗桢三十五岁了,算得是中年油腻男。他在电车上,看见了那包熏鱼,想起自己夫人要他在银行附近买菠菜包子。他是华茂银行的会计师。
女人就是这样!弯弯扭扭最难找的小胡同里买来的包子必定是价廉物美的!她一点也不为他着想——一个齐齐整整穿着西装戴着玳瑁边眼镜提着公事皮包的人,抱着报纸里的热腾腾的包子满街跑,实在是不像话!
吕宗桢工作体面、穿戴体面,他爱面子可是又怕老婆,不得不去买包子。现在封锁了,他转念一想如果时间长,这包子可以派上用场,吕宗桢,还是很现实的。
他看看包子,一个个雪白的,一部分报纸黏住了包子,撕了报纸,包子上有了铅字,他念着上面的反着的字。
“讣告……申请……华股动态……隆重登场候教……”都是得用的字眼儿,不知道为什么转载到包子上,就带点开玩笑性质。也许因为“吃”是太严重的一件事了,相形之下,其他的一切都成了笑话。
他从包子上的文章看到报上的文章,把半页旧报纸读完了,若是翻过来看,包子就得跌出来,只得罢了。
且不管吃和文字什么关系,或者物质和精神什么关系,在热气腾腾的包子上读报纸,反正读来既形象又有趣。
后来,他决定自己饿了,准备吃包子,看见了董培芝,然后就换座位,坐到了吴翠远的后面。
3.吴翠远的经历
其实说起吴翠远,可能在一些父母眼里也是别人家的孩子呢。
一个二十几岁的女孩子一路用功读书,现在在大学教书,打破了女子职业的新纪录。
然而家长后来的想法是宁愿她当初在书本上马虎一点,花时间找到一个有钱的女婿。
吴翠远穿着打扮相对老气,头发也没有新意,唯恐唤起公众的注意。她的美是模棱两可的退缩的。
她实在没有过分触目的危险。她长得不难看,可是她那种美是一种模棱两可的,仿佛怕得罪了谁的美,脸上一切都是淡淡的,松弛的,没有轮廓。连她自己的母亲也形容不出她是长脸还是圆脸。
可能长相不算出众,一直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学习上,人也比较古板,她的感情生活是空白。
吴翠远是好老师,在电车上批改卷子,然而,她在学校里是受欺负的。她是好女儿,她家都是好人。他们看报,听无线电不是听流行的京戏而是交响乐,听不懂也要听。
生命像圣经,从希伯莱文译成希腊文,从希腊文译成拉丁文,从拉丁文译成英文,从英文译成国语。翠远读它的时候,国语又在她脑子里译成了上海话。那未免有点隔膜。
吴翠远和家人和自己的学生都有着深深的隔膜,她的生活似乎不真实,她做着家人以前要的好人,而达不到家人现在的要求,她不快乐。
两个人平时都是好人,像两条规规矩矩的铁轨,只是木木地身不由己地向前延伸着,并不快乐。现在封锁了,一切静止了,他们暂时脱轨坐在了一起,打开心中枷锁,发泄心中的不满,然后相识相爱。当然,说相识相爱,也只是那时候他们心中一时的幻想而已,梦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