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2018-04-07  本文已影响0人  姜继浩

正文: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注:须菩提突然大悟了,感动的哭了,觉得以前也算是有智慧,但是也不如这次更理解佛解经义,然后和佛说,以后要是有人能理解这次的经义,也能成正果,成就大功德,成佛,然后马上补充了一下,所说的这些功德啊、智慧啊、成佛啊什么的都是虚的,非相,生怕自己着了相,不过这种突然回过头补充别产生实相的想法是不是也产生实相了呢?有点诡辩的意思,“不过总之辩证法也好,佛经深意也好,到最后都只能自己体会了,没法说个具体的事物或者法则了”,包括我说的这句话,包括我说的“我说的这句话”,包括..........。呵呵,还是别说了。接下来,须菩提开始汇报了,也就是说后世的人也可以通过金刚经的妙义,获得智慧,破除各种相状(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法香、非法相等等吧)的执着。就是说“人人皆可成佛”,这里不得不继续强调、所谓佛是我理解更多说是一种状态,而不是某种实际的可以描绘的事物,西方的语言哲学里就说过,事物的真实存在的样子(佛的说法就是相状)用语言是根本不能完全描述清楚的,所谓绝对真理人类语言无法完全的说清楚,所以,就陷入了辩证法,就是首先不存在可以说清楚的绝对真理,而“不存在可以说清楚的绝对整理”这个法则其实也不绝对,否则就陷入自己的悖论了。这类悖论看似无聊,但是实际上如果能认真仔细体悟,就会发现身边的大多数事物都是由这种辩证悖论支配的,而恰恰是严密的逻辑结构是少数,而大多数人其实更喜欢严密清晰的逻辑结构,因为这样容易把握,容易产生安全感,但这种安全感往往不能长久保持,比如,很多人都会设想“这辈子如果有个五千万,就知足了”,觉得五千万这个确定性和安全感之间会建立严密的逻辑依赖,但是实际上很少有人真的得到了五千万后会获得确定的一年以上的安全感,更别说一辈子了,可人就是喜欢这样的不停的为自己设计这样的安全确定的结构,乐此不疲,从不满足。

正文: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注:人恐怖的原因说到底都是担心失去或者得不到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比如:生命、亲人、财富。这些都算是着相产生的执念,当然个人并不同意以大超然的态度不在乎生死来看待色即是空(就像量子力学里说的最后所有的原子、质子、夸克之类的颗粒都是能量的聚合物,而能量本身就是虚空的),因为按佛陀的教义,这种想法也算是一种着相或成见了,当然科学本身有很多实验已经证明了物质是和能量有转化关系的,但是对于每个人并不一定要因此产生虚无主义,就是反正物质世界就是一场虚空一场梦,我们没必要认真来过了。我更倾向于从一个凡人的角度来解读,首先,我们所处的社会关系和物质世界的的确确是一个动态的环境,在这个动态的环境里,我们会有很多在乎事物:生命、亲人、财富等等,而人很容易对这些在乎的事物产生一成不变或固有的观念,即佛说的执念,比如:本能上我们希望长生不死,古代的君王不停的去想实现这个想法;我们希望自己的亲人永远相亲相爱、幸福美满,我们希望自己的财务永远越来越多。一旦真实情况的发展与我们的希望不符,大多数人本能上都是无法接受的,这样就会产生恐怖、嗔恨的心理,这种本能是一个很客观的事实。可我们应该理解,大千世界每个人可以控制的要素其实很少很少,当我们不能完完全全左右和决定事物的时候,正确的认识,控制自己不产生不必要的恐怖心和嗔恨心就变的非常重要了,所谓认命、知天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认命并不是让人不作为,而是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正确的意愿正确的作为,这个“正确”就是很精妙的了,就是言语无法描述的了,最后都会涉及到辩证法了,因为太主观了,没有统一标准。这一品里接着说的歌利王把佛大卸八块,然后佛因为没有嗔恨心而复原的说法,我认为物理世界是不大可能是真实的事件,但是从精神的角度,佛的这种象征说法我倒是认同的,即,如果被歌利王大卸八块也是没法避免的,因为佛要大无畏的布施自己的教义,换句话说无论听经的是凡人、好人、坏人、能人,在佛眼里没分别,所以佛一定会对歌利王的妃子们布施传道,如果佛没有这个坚持,那他的理论体系就都崩溃了,接下来,佛的意思就是即使被大卸八块了,佛的教义和真理并不能被肢解,因此佛是不会生嗔恨心的,因为佛一旦生嗔恨心,那他的教义和理论也就崩溃了。就像苏格拉底为什么不逃走,一定要接受死刑,因为他一旦逃走,人们就会说苏格拉底坚持的正义是错误的,苏格拉底就自然的成了自己的理论的反对者,说明他的理论本身也是没价值了。这一品最后一段说的是菩萨不能住相布施,这个和西方的教育观很想,西方的教育观提倡让学生最后拥有独立自主的意识,而不是交给学生某一种特别的技能和知识,特别是还要发个证书,因为发证书就是一种树立权威,树立权威就会让人成为权威的奴隶,人们会到处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合理性,树立权威是佛家典型的着了相,即有了一个固定不变的观念和执念,而这种权威一旦建立,再想批判和打破就十分困难了,甚至要付出很多代价,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因为所有的权威建立都是在初期的时候有很大的合理性,而也正是这个合理性会成为后期权威需要变革的阻力,而且往往前期越是合理后期变革的阻力就越大。当然,这里只是做个比喻,佛说的不住相布施的含义还是要更广博一些,但是总体上也是担心受教者拿着菩萨的话逐字逐句的引申,甚至招摇撞骗别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