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谈读书”读后随笔

2022-06-07  本文已影响0人  DAFUF

“谈读书”是第一封,在写感受之前先写一点“序”里面看到的。里面提到“超效率”,“中国人在全世界是被推为最重实用的民族,凡事都怀一个极近视的目标:娶妻为了生子,养儿为了防老,行善是为了福报,读书是为了做官……”“试着就学校教育的现状来看吧,坏的呢,教师目的在地位薪水,学生目的在文凭资格”,这是1929年写的序,放在今日放眼望去依然如此,包括自己在内。所以“效率是要顾的,但只顾效率,究竟是蠢事。”刚好最近看了《刀锋》《悉达多》《安娜卡列尼娜》,里面都提到了追求到的内心的平静和幸福,共勉。

开篇写到,我们觉得功课或者工作生活很忙碌,根本没有时间去看书,其实这都是借口,每日翻看四五页的时间真的没有么?随便刷一下手机两个小时轻轻松便过去了。不是没有时间,而是有没有这份心意。“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的多。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随后便举了富兰克林和孙中山的例子,这让我想到前段时间听的一个音频,祝老师的《一听就懂的中国艺术史》,某雅平台上人文榜第一名,共161集,这些内容都是他在地铁上一点点写好的稿子,两千多万的播放量,如若不知,定以为是专门做的这件事。所以,其实做不成的原因并不在于没有时间。

为什么要读书?

“不读书讲革命,不知道‘光’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虽是讲的国父孙中山,但对我们而言亦是如此,只是我们没有面临革命,面对是一道道人生的选择,不知道“光”所在,谈何努力?不然怎会有一句几乎人人知晓的“选择大于努力”。

大家的学识是在往前进步的,不读书,止步不前便是落后,更重要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拥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要尽早找到,因为“凡人都越老越麻木”,自己是有这种体验的,感觉自己年纪越大,好奇心越来越少,或许不是自己不想要而是这种感知能力在下降,变得迟钝,被琐事缠身,且会考虑许多成本。虽然我们也会看到一些推文写过类似80岁老人开始学绘画等取得成就,但终究只是少数。当然不只是读书,应该也可以是其他的爱好。

在学校看课本是读书么?

“第一,学校功课门类虽多,而范围究其窄狭。”“再比方你对某种功课不感兴趣,这也许并非由于性不合你胃口。”我想大多人都有过这种情况,因为不喜欢某位老师,这门课程的成绩便一落千丈,甚至有不美好的回忆,导致对这门课程感到嫌恶,或许我们并不是不喜欢这个专业。

“第二,念讲义课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比方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准备考试,便不免索然寡味了。”确实如此“兴趣要逍遥自在地不受拘束的发展”,这正如有一些把自己兴趣爱好变成谋生的工作,便觉得不再是爱好,不再感兴趣。

读什么是书?

“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自己也越来越觉得我们的时间和精力真的是有限的,所以我们需要去选书。“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看到这里,让我想起《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女主从研究史学到转变为研究历史学家,这种转变便是来源于她读了很多史学家的书之后,意识到有些他们的观点并无本质上不同,只是形式不同。读一部有价值的书远远大于上百本无意义书。

“为了写这封信,特地调查了几个英国公共图书馆。他们的青年最流行的书可分为四类:一冒险小说和游记,二神话和寓言,三生物故事,四名人传记和爱国小说。”“里面举了《海底两万里》,《三剑客》,《人类故事》等等”“这些书在国外虽流行,给中国青年读,却不十分相宜。”“我个人的见解也不妨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注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注重发达想象。”

“你应该去请教你所知的专门学者,请他们各就自己所学范围以内指定两三种青年可读的书。”“同时你要知道读书好比探险,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自己也须费些功夫去搜求。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是要靠你自己。”看到这里其实有很深的感触,自己是大学才开始看课外书,很庆幸当时身边有一个致力成为作家的同学(他现在确实是自由写作为职业),他推荐了一些,便买来慢慢开始看书。最初只是一些小说,还需花许久时间才能看完,有时会因时间相隔甚远,看到后面,前面的些许情节其实已经忘记。但自己深知读书是件好事,也有一种想要靠读书这件事让自己显得“不浮躁”“不一样”的心情,所幸这个爱好坚持下来,虽未形成每日雷打不动必做之事,但也常沉浸,乐在其中。所以甚是庆幸和感谢。

那怎么读书呢?

“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这应该是我们所讲的要有批判性思维,即使是专业人士,所讲也不全是正确,毕竟人的了解是有限的。他们所写的东西不是绝对的,可能是一种带有偏见的话语和修正过程的结果。“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我把这个理解为“输出”,要输入,更要输出,在输出的过程中,这些才会融为自己的理解和认知。

最后,“个人天资习惯不同,不是一概论的,你自己终究会找出你自己的方法”。我们都在慢慢摸索,找自己,发现和了解自己,就像山本耀司所言:“‘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是下班回来自己煮了凉拌面,加了青瓜,外面下着雨,想到最近,这种自律、简单饮食、运动、降低物质欲会让人变得更加克制,更加享受,更加清爽和喜欢自己。

希望我们都能寻到“自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