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真/正的“江/湖”
读武侠小说,总会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快意恩仇着迷。从来没有怀疑过,那是真的江/湖吗?
直到读完韩鹏杰老师的《这才是江/湖》,才对江/湖有了新的认知。
“江/湖”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
庄子在《大宗师》中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可见,在道家的文化中,江/湖是一个远离尘嚣的自/由之所在,是“天下有道”的世界,是大家互不相干、平静生活的地方。
此意一直延续到汉代。《汉书·货殖传》说范蠡:“乃乘扁舟,浮江/湖,变姓名,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
离开越王勾践的范蠡,自/由自在潇潇洒洒。他也是比较早的道家人物,可以说,司马迁对范蠡形象的描述已充盈着隐士的气质。
所以,江/湖在中国文化中,特别是在一些文人政客那里,是退出官/场的归隐之处,是一块与世无争的净土。
苏轼有首词这么写的:“长恨此身非吾有,何时忘却营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与他同时代的王安石,仕途不得志时,也有“超然遂有江/湖意,满纸为我书穷愁”的江/湖之思。
到了清代,任山东提督学政的阮元,有著/名的《小沧浪笔谈》,充满深情地概述济南大明湖风景的盛况:“鱼鸟沉浮,水木明瑟,白莲弥望,青山向人。”这样美丽的地方,怎不使人“渺然有江/湖之思”呢!
再有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苏曼殊的《天涯红泪记》:“读吾书者思之:夫人遭逢世变,岂无江/湖山薮之思?”
上述的江/湖之思,是中国文化中的“归隐”“退隐”之思,犹如“鲈鱼莼菜”之思,充满诗情画意。
有如此这般多的江/湖,凡世俗尘的诸多制约,百般无奈,便显得黯淡无光。
江/湖还有另一层意思,隐士高人所居之处。
在唐代,居江西的马祖道一禅师和居湖南的石头希迁禅师,是当时佛教界的领军人物。世间众生和文人墨客行走于湖南和江西之间求学问禅,即走“江/湖”,“江/湖”代指住在江西和湖南的两位佛学高人。
以上种种“江/湖”,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生存状态。还有另一种“江/湖”,是指掌握了一种技能或者骗术,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用它来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社会生存形态。其中的江/湖骗子和骗术,真是泥沙俱下、光怪陆离、五花八门。
比起这个处处要提防骗子骗术的江/湖,我还是喜欢那个清风明月伴我行,遍看朝夕烟霞,仗剑走天涯的江/湖。
这是以前读的,读书笔记也是之前写的,因为想在某平台每日坚持日更读书笔记,今天又比较忙,想偷懒,便想着拿来改改,凑凑日更,才发现,虽然现在还是写得不好,前年写的,更不好,几乎没法看,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