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调查靠谱吗?
市场调查是产品正式推出前必须要走的一个流程,企业往往会根据市场反应再对产品进行一些调整,甚至市场反应太差,公司可能干脆放弃这款产品。但是市场调查真的靠谱吗?公司能不能依赖市场调查来决定产品的死活呢?
这本书总结了市场调查可能存在的三个问题,提醒企业慎重对待市场调查。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三个问题。
第一,市场调查的设计可能存在问题。
一家食品公司如果要推出一款零食,肯定要召集一大批人去试吃新产品,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在实验室里试吃和平时的零食消费场景是不一样的,实验结果可能不靠谱。可口可乐公司就犯过这样一个错误。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争夺市场的早期,百事可乐曾经发起过一场叫百事可乐大挑战的活动,百事召集了一批可口可乐的忠实粉丝,蒙上眼睛让他们喝两种可乐,结果大部分人认为百事可乐好喝。可口可乐就很质疑这个结果的真实性,于是自己也组织了一次盲测,结果他们很失望地发现,确实大部分人选了百事。所以呢,可口可乐就决定改变原来的可乐配方,推出一种新可乐,这新可乐也通过了大规模的盲测,大家都说新可乐的味道更好。可结果你猜怎么着?新可乐成了一个悲剧,失败得一塌糊涂。
为什么会这样呢?你想,你去实验室尝一口的味道,和自己买了一瓶可乐慢慢喝的味道,能一样吗?盲测的时候,大家都只是抿一口,当然会喜欢甜一点的,但要是买了一整瓶可乐喝,太甜的话就会很腻。所以,在市场调查的时候,我们要先考虑调查设计靠谱不靠谱。要是调查的环节设计出了问题,就像在这个可口可乐的例子里,测试的环境和消费者实际的消费场景大大脱节,那么得出的结果必然不靠谱。
第二,如果你问一个消费者,他为什么选这个产品,而不选另外一个,他给出的解释不一定是正确的。
这是因为很多消费决策都是潜意识下做出的,他根本意识不到为什么这么选。举个例子,人造黄油刚发明的时候是白色的,当时根本没什么市场。因为没人愿意买白色的人造黄油。但如果你去做市场调研,问消费者为什么不喜欢人造黄油,他们八成会说味道没原来的黄油好。但后来帝国牌人造黄油是怎么逆袭的呢?他们把黄油做成了黄色的,然后用锡纸包装,并且在包装上印上皇冠,给人一种高大上的感觉。人造黄油的口感和味道都没变化,为什么换个包装,人们就觉得它的味道变好了呢?
这就得说说感知转移这事儿了,我们在超市买东西的时候,有很多潜在因素,比如包装、环境,都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在上面这个人造黄油的例子中,消费者对包装的感知就转移到了口感上,让他错以为味道变了。七喜公司也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发现只要在包装上增加15%的黄色,人们就会觉得饮料中的柠檬味加重了很多。
所以,像产品的颜色、气味、包装这些方面都能通过感知转移,影响消费者的判断。但这种感知转移是在潜意识层面发生的,消费者自己都很难意识到,更别说在消费者调查中给出正确的解释了。
第三点,市场调查往往比较迟钝,没有办法分辨出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与众不同的。
如果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一款产品很不受欢迎,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产品没前途,很可能是这个产品太与众不同了,消费者暂时没法接受。你看我们现在常见的的办公椅,就是黑色塑料材质、椅背是网状的那种,现在你觉得很正常。但这款椅子刚出来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它太丑了,完全没有销路。当时大家都喜欢那种大靠垫的、椅背很高,有点政治家风格的椅子。如果听从消费者报告的意见,估计我们都见不到这种黑色椅子了。幸好,生产这种椅子的公司还是决定试一试,虽然一开始销量很差,但是没过多久,这款椅子就收到了设计界前沿人士的关注,并且获得了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颁发的十年最佳奖。很快,这种椅子就引发了新一轮的流行,因为它符合全新的审美观念。所以在这个例子里,我们可以看到,消费者说自己不喜欢这个椅子,其实是在说,这个椅子太前卫了,我还没看习惯。
再比如,卡洛驰的那款经典的洞洞鞋刚出来那会儿,大家都觉得那个鞋子丑极了,谁穿啊?结果这款鞋子在时尚圈先流行起来了,没多久,大家也纷纷穿上了,还觉得挺潮。
以上就是市场调查存在的三个问题,1、市场调查的设计可能存在问题,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2、很多消费决策是潜意识做出的,你直接问可能会得到一个错误的答案;3、市场调查比较迟钝,很难分清楚什么是消费者真正不喜欢的,什么是消费者觉得一时无法接受的。真正的一流企业,是那些善于倾听用户反馈,但不迷恋用户意见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