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意象之美
2019-04-29 本文已影响22人
sun静待花开
江弱水老师在《诗的八堂课》第五堂课玄思第五一节课提到:诗的境界有两层:止于技,进于道。冯友兰在《新知言》里说,一首诗若只能以可感觉者表示可感觉者,只是“止于技”的诗。而假如一首诗能以可感觉者表示不可感觉只可思议者,以及不可感觉也不可思议者,便是“进于道”的诗,而“进于道”的诗可以自比于形而上学。
说白了诗要用形象思维。思想是抽象的,是诉诸头脑的,难以被我们的心灵所感知。“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话可解但不可感,然而当庄子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就可解而且可感了。
戴望舒有一首神秘而美丽的小诗,就叫《我思想》:
我思想,故我是蝴蝶……
万年后小花的轻呼
透过无梦无醒的云雾
来震撼我斑斓的彩翼。
第一行八个字用了两个典故,一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一是庄子的梦中化身为蝴蝶。这是写“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不受时空限制的思想之自由呢,还是穿越万年距离的轻轻一呼有了强烈“震撼”响应的宇宙之应和?
“横看成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向来不觉得是好诗,因为他就是个寓言式的文本,可以跟中学生解释到位:这首诗告诉我们,从不同的立场看问题难免有片面性,认识不到客观事物的真相和全貌。这还比不上“满眼是山山不见”一句诗更玄妙又更浑成呢。
王红老师在慕课《中国诗歌艺术》意象一节课中:意象是寄寓着诗人所思所感所悟的形象,是情感化甚至符号化了的物象或景象,它常常具有象征、明喻隐喻的意义。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只可意会,不能言传”。
对于诗歌中的意象,关键在于感悟而不是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