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花木匠与工匠精神
小时候在农村,我的观念里,长大了谋生就得学一门手艺。就如我的母亲在村里做裁缝,顾主经常傍晚来我家与母亲约好日期,一到约定那天早上,顾主便早早地来我家挑着母亲的缝纫机去自家做衣裳,母亲在为家人做完早饭后,悠哉悠哉地去顾主家吃饭缝衣裳。所吃的饭食自然餐餐有肉,完了还挣一份工钱。这种谋生的手段让我很是向往。
我有一个姑父是个木匠,他也过着与母亲同样的“匠人”生活。有一年暑假,他同意我跟他学徒,无非是搬搬木头打打下手,挣餐好饭吃。有一次村里修庙宇,请了县城的一伙木匠做雕花,同是木匠,但姑父在路上碰到他们时,总是毕恭毕敬让道于一旁。姑父说那是祖师爷订的规矩,会雕花的师傅与他这样的普通木匠在等级上相差太多。这事让我倍觉稀奇,也对雕花木匠心生仰慕。
后来,乡村富裕了,母亲和姑父的手艺均被现代化工业制品所淘汰,农村人买衣裳虽不太讲究档次,但无论花色与款式都比母亲缝制的好看。而家具也同样,非姑父粗糙的活计可比拟,姑父当年为我家打造的床和柜子虽然很耐用,但早已在历史的年轮中化为灰烬。唯有家乡的小庙,其建筑成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回忆这件事,缘于对“工匠”精神的思考。现代的中国人,追求生活品质已替代了过去物质匮乏时代对物质消费的需求,粗制滥造早已没有了市场。而现在稍有点闲钱与时间的人都愿意去到全国或是世界各地去旅游,除了游山玩水,剩下的就是看一些文物古迹、不朽建筑等。而这些历史财富,正是过去那些王朝兴盛时,那些真正的“工匠”们精雕细琢与智慧的结晶,他们遗留下的活计,每一件都是真正的艺术品。
因此,从历史来看,无论是物质需求还是文化需求,“工匠”精神,应是每一个时代、国家走向繁荣时的必然需求。
而真正的“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干一行爱一行,而是要对所从事工作的尽心竭力的去研究,像雕花木匠样,以做件不朽的艺术品的心态去对待你工作的每一个成果。更为重要的是,你的成果还要融入你对需求的理解、对社会、对自然和谐的思考。就像有位省长谈城市建设时说的一段话:“一座城市是否优美,重点不在于建筑有多别致、新颖,而在于能否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于能否承载历史记忆,在于能否把城市融入好山好水好风光之中,让城市成为人民安身立命、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