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004:止定静安虑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原文: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人要想“得”,就要记住这“止定静安虑得”
朱嘉和张居正讲解说,止,就是止于至善。知道了止于至善,就能定。定,是志有定向。人如果知道了那当止的去处,就志有定向,无所疑惑。
静,是静心,心不妄动。所要去的地方定了,心里有个主张,就不往两边张望了,不乱动了,所以说“定而后能静”。
安,是安稳,心里既然不乱动,自然随遇而安,就像儒家说的素位而行,在什么位置就做什么事,把当下的事做好。
虑,是虑事精详,处事精确。心里既然安闲,等遇到什么事,便能仔细思量,不忙不错,所以说“安而后能虑”。做错事通常都是因为忙中出错,慌不择路。只要能静、能安、能虑,就不会出错。
得,是得其所止,得其所哉。前面说了,止是止于至善,是你要去的地方,得,就是你抵达目的地。得,不是得位、得财,求仁得仁也是得。
这一段我们可以对照万世师表的孔子著名的一段话来学习,来切己体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习,学了十五年,到三十岁,就把一生的志向确定了。《论语》中的“三十而立”,是指立志,是志有定向,立住了,站稳了。“三十而立”的“立”,就是“止定静安虑得”的“定”就是志向立稳了,定了。
张居正说: “到三十的时节,学既有得,自家把捉得定,世间外物都动摇我不得,盖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
划重点:按照儒家的学习观,为学第一是立志。孔子这段话讲的就是“学习学“,阳明先生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之后,建龙岗书院,教学,《教条示龙场诸生》中,提出了四件事,用以告诫和教导追随他的弟子门生——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其第一条就是立志。
四十而不惑,是因为心静了。前面张居正讲 ”静“,说要去地方定了,心里有个主张,就不会往两边张望,不会乱动了。不乱动了还会有惑了。
六十而耳顺,就有“安”的意思,安之若素,什么事都影响不了我的心。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那是得其所哉,得其所止。也就是阳明先生常说的,常快活是真本事!
对照“止定静安虑得”和“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体会就深了。
“止定静安虑得”的重心在哪儿呢?不知止,是我们常见的毛病;静不下来,心不安,是常有的状态。而解决的重心就在中间这个“定”字, 要志有定向。
我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喜欢读书,把家里所有能看到的书都读的如痴如醉,所以我家我亲戚家,但凡看到书,都难逃我的魔掌。看书多了,就特别喜欢历史,就立志做一个史学家。后来过年时候,我看到相机,对这个事物很是痴迷,就立志要做一个摄影家,于是开始攒钱,小学存了四五百,被父母巧言借用,中学存了一千多,又是被父亲巧言支援了买摩托车,后来高中攒钱四五千,后自己用于大学学费。为什么自己自愿拿出来?因为在攒钱期间,我在做些小生意,所以在高一的时候,我同桌祝国强先生,对我说,人要立志,要早立志,我们约定一下,今日立志,此生不改,以后我们相互勉励。我有点蒙,但稍作思考之后,定明日我们立志。
一夜思考,我认为我摄影是兴趣,而非真正从事一生的事业,从商我喜欢,天性如此,但是做商人就要做一个儒商,家国天下,要做就要做一个对国家对天下有益的企业家,所以16岁立志做企业家,此后,高考选专业就是市场营销,后学习经济学。大学期间,做人力派遣,商品批发与零售,自行车改装,旅游等等,也要成立企业,但是后来团队溃散,无疾而终。
而后一把火烧掉朋乐贸易所有企划资料,去上海事上磨,事上练,从渠道销售、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企业培训、到企业广告、企业营销、企业咨询,30岁完成一个企业所用技能闭环,于是回家,31岁摆摊,开始白手起家,也是这一年志有定向,未来能不能成功,成为企业家,那是以后的事,过去15年都是一条道,虽说成就非顶天,甚至哪怕家人都觉得,我飘忽不定,换来换去,但是自己心中非常坚定,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急不躁,不骄不躁,不慌不忙,不紧不慢,他人拉我做企业,不动心,别人之言,不动心。
所以你只要志有定向,就能止于至善,不会跑偏,不会焦虑,每一天都心安心静,然后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地朝看既定自标前进。这样,你不仅能得到最终成果,而且每天都在做自己想做的,每一天都得其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