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论道心理思维方式

思维背后的思维

2018-06-26  本文已影响364人  任建平_海问联合

有朋友问我,你讲的“自变”状态如何达成?我之前的文章谈到了几条路径,如不断强化自我认知(Self-Awareness);学习不随便评价(Non-Judgmental);学习教练,通过教练的方式锻炼自变的状态,并可以帮助他人成长。

“自变”是人类可以达成的最高级别的心智状态。因此,如果我们希望达成自变,还有一个很直接的模式就是学会“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一个人达成“自主”甚至“自变”的状态。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至少是我接受的教育经历中),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课程教授批判性思维的方法。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我们的教育的主要目标更多的聚焦于教授固定的知识和技能,这也让学习者不假思索的接受甚至学会了捍卫他们学习到的知识体系。与此同时,也阻隔了人们独立思考、理性批判、突破创新的能力。

《大学的理念》的作者约翰.纽曼描述过真正具备独立思维和批判思维的智者的状态:“智者,自律至极,他们懂得知之为知之,懂得灵活运用推理的力量来改变庞杂的万事万物。如此智者,绝不会不顾大局,排斥异己,冲动鲁莽或者不知所措,而是富有耐心,镇定自若、庄重肃穆的人。因为事情伊始他们便能看出结果,看到结果也能知其成因。他们明了自己的立场,也知道如何谱写自己的思路。”

批判性思维可以被看作是“思维”背后的“思维”。 它可以帮助我们展现理性,达成自变。如果没有经过思维的训练,我们的思维就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我们感觉自己在思考,其实我们的思想并没有经过驯化和控制。没有经过驯化的思想往往被我们的欲念驱动、或者被他人的想法和主流观点牵引,或者干脆如同脱缰的马儿一样,疯狂随性,到处乱跑,没有目标。批判性思维就是驯化我们思维之马的缰绳,它可以让我们的思维更加理性、准确、有效和明智。

批判性思维的权威学者 Richard Paul 将批判性思维定义为一种训练有素的自导、自律、自我监督和自我矫正式的思维。

具体的说,批判性思维帮助人们通过一系列理性的标准,这些标准具备清晰、正确、准确、相关、有广度和深度、有逻辑性、公平而且可信的特点,从而让我们无论何时都可以有目的的思考,在一定的观点范围内,基于合理的假设, 使用证据和事实,做出合理的推理,以解决问题,引出意义和结果。因此,批判性的思维者会表现出足够的基于理性的真诚、谦恭、确信、坚持、公正、勇气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批判性思维使推理的质量达到最高水平。而 “自变”的状态就是能让我们退后思考自我意识形态和个人权威的局限性,能让我们看到任何系统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能友好对待反对和矛盾,能够了解和掌握多个系统,而不是用一个系统判断另外的系统(这个定义说明了自变就是我们思维背后的思维)。因此, 我们可以完整的看待世界,而不会产生内在的不一致和混淆。也不会采取极端看法,而是通过内在对话而达成和谐统一。

可以看出,“批判性思维”是心智成长的手段,而“自变”是我们心智可以达成的最高境界。 通过批判性思维, 我们有可能让我们的心智模式提升到“自变”的状态。

在没有特意训练的情况下, 人们通常不会意识到自己思维的问题和缺陷。实际上我们的大脑非常不可靠,我们觉得很客观,但其实我们总是陷入各种认知的误区。我们的思维也存在着种种的认知偏见。

和批判性思维相悖,认知偏见来源于我们的大脑希望找到最简单直接的运算方式的习惯,或者发生于我们获取信息、做出决策的过程中。认知心理学家将认知偏见总结为20个关键的症状。美国的Business Insider有一个归纳图表,我将他们做成了中文说明图例,供大家参考。

思维背后的思维

20个让你的决策变糟的认知偏见

1. 锚定效应 (Anchoring bias):在人类做出判断时,人类会过分依赖最初接收到的信息或者是熟悉的(被多次重提)的信息。比方说,在薪资谈判中,最先被提出来的 offer 往往会成为双方的参考,最终结果都基于这个 offer 做出。

2. 可得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人类会高估自己所能接触到的信息的重要性,并以此作为判断的主要依据。比如有人在争辩吸烟不一定有害的时候举例自己邻居家大爷“每天一包烟但还是好好地活到了 100 岁”。

3. 花车效应(Bandwagon effect):又叫从众效应,持某种观点的人越多,一个个体越有可能接纳这种观点。这是团体迷思中最厉害的一种,也是为啥开大会总是很低效的原因。

4. 盲点偏见Blind-spot bias:觉得别人比自己更容易受到偏见的影响。

5. 选择支持偏误(Choice-supportive bias) :倾向于对自己已经做出的选择持积极态度,哪怕这个选择其实有问题,比如你家狗虽然见人就咬,仍然觉得它是全世界最好的狗子。

6. 聚类错觉(Clustering illusion):一种在随机事件中看出规律来的偏见,常见于赌博场所,比如觉得连着好几把转盘转到红色,这把多半也能,还比如觉得这人连着三轮是狼了,这轮拿狼的概率比较低。

7. 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我们倾向于只听那些和自己预期相符的信息。这也是关于气候变化有那么多争议的原因之一。

8. 保守倾向(Conservatism bias) :信息的先手效应。人们更容易采信先接收到的信息,对随后出现的和已知相悖的信息会有抗拒,接受速度慢很多。

9. 资讯偏差(Information bias):做决定前倾向于无限度收集尽可能多的资讯,尽管对于这个决定来说更多的信息并没有帮助。

10. 鸵鸟效应(Ostrich effect):拒绝接受那些不支持自己想法的信息,如同鸵鸟把头埋起来不理会外部环境。所以当股市行情不好的时候,人们可能会减少看自己所持股票市值的次数。

11. 结果偏差(Outcome bias):评价一个决定好坏时从结果倒推,而不是考虑这个决定作出时的情形。每个最终赢了钱的赌徒都会觉得当时继续冒险的决定是对的。

12. 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对自己的能力、判断过于自信,一个领域的专家比外行人更容易受到这种偏见的影响。

13. 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有求必应效应,指的是当你相信某样东西会起作用时就会觉得它真的起作用了。一个著名的实验是在病人知情的情况下给他们吃对病情无效的药物,结果他们的生理状况却和吃有效药物的病人一样好转了。我们此前还介绍过一些安慰剂效应的实际应用,像是有些电梯里的关门键其实根本没用,或者仅仅会比正常关门时间减少一秒左右,但人们普遍会觉得按了关门键更有效率。

14. 支持创新偏差(Pro-innovation bias):一项新发明的支持者总是倾向于高估它的作用而低估其限制因素,这可以说是硅谷常态了。

15. 近时效应(Recency):觉得新出现的信息比先前数据的参考价值要大。投资者就总是相信明天的市场行情会和今天一样结果做出不明智的决定。

16. 突显效应 (Salience):只关注一个人或概念最容易辨识的部分的倾向,比如当我们想到自己是怎么死的,很有可能是一些情形很特殊的场景,比如在坦桑尼亚被河马咬死什么的,而不是统计学意义上概率大得多的车祸。

17. 选择性感知(Selective perception):两个球队比赛,自家球迷总是觉得对方球队在整场比赛中犯规更多。因为人类总是会用自己的期待来有选择地曲解世界。

18. 刻板印象(Stereotyping):在对某个人没有足够了解之前,就依据他所属的群体特征判断其个体特征。这样的情况很难避免,有时可以帮助人们迅速区隔对方,但滥用的情形更多,尤其在性别议题中。

19. 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只关注最终保留下来的信息并从中找规律,而不是广泛征集信息证据。比如觉得创业成功的点子都很简单,自己随便搞搞也能行。

20. 零风险偏误(Zero-risk bias):总是致力于把一件(本来没啥风险的)事的风险降低到完全没有, 因为人类喜欢确定性。

上面谈到的认知偏见肯定会阻碍我们理性的展开思考。 但为什么我们会陷入这些误区哪?这主要可以归因于我们思维的三个层面上的关键障碍。

障碍一: 基本认知的局限 (不成熟的思维)

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本来就存着系统性的局限,而一个人对于世界的认知也是千差万别的。 当我们不能系统而科学的认知和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时,片面的认知就会产生如刻板印象和锚定效应的误区。我们会通过自我具备的非常有局限的知识和经验来界定新的事物,或者用已经熟悉的系统来界定其他的系统。社会中常见的一些偏见大都源于这样的局限,如地域歧视,年龄歧视或者性别歧视。某一年北京卫视春晚有一个小品叫《取钱》。其中,由于骗子打电话说的是河南话,被一位河南籍的律师质疑歧视河南人,甚至提起诉讼要求电视台和小品主创向所有河南人赔礼道歉并赔偿每人一元。这反映了一种地域歧视的可能性。而这样的歧视(或者说是偏见)实际上是由于我们缺乏充分鉴别个体的手段和方法,我们很容易通过这样的标签式做法给出自己的判断。但显然这样的偏见是荒谬的。因此,正如查理芒格说的: “我从来不允许自己对任何我不太了解对方论点的事情发表意见。” 对于我们未知的事物,我们还是要避免盲目的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判断。

障碍二: 被私利和欲望左右

可以这样说,我们大部分的认知偏差可以归因于我们自私的本性。人类往往首先考量自己的需求,而不会考虑他人的权利和需求。我们也不会首先考量别人的观点,而是首先接受让自己获利的想法和观点。具体展现时,我们都会更愿意相信自己、对自己的感觉往往良好,以及会不断的肯定自我。 

上面呈现的20个认知偏见中应该有一多半都归属于被利己主义主导的认知偏误。如“盲点偏见”就是因为我们会感觉别人比自己更容易受到偏见的影响。又如“支持选择偏误”就是我们都会倾向于对自己已经做出的选择和决定持积极的态度,哪怕这个选择其实是有问题的。

障碍三: 被社会化的观点左右

我们思维的另外一个障碍来源于社会的影响。我们都处于特定的社会群体中,很容易受到群体思维的影响,就是我们会“从众效应”, “人云亦云”。 现代社会媒体高度发达,社会的观点通过新闻媒体、影视传媒等手段深度传播,如果不加深入的思考,我们很容易被社会化的观点所困。

现在的媒体越来越智能,不久前,我在今日头条中搜索如何制作台湾卤肉饭的配方和制作流程。几小时后, 我在浏览头条新闻时,看到一篇科普文章,讲的就是人应该多吃肥肉,可以补充大量人体所需的营养,有利于长期的健康。当我看到这条消息时,心里面马上感觉到了一刻的放松,刚刚由于吃了卤肉饭而担心健康受损的心情稍有平复。但转念一想,这个文章是不是和我在今日头条上搜索制作卤肉饭有关哪?到底我们应该如何摄入营养才是健康的?这样的消息推送是不是投我所好而设计的?

又如, 前不久一张特朗普参加G7 峰会的照片引起了大家的热议。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特朗普被其他国家的领导人围攻的场景。但随后曝出的其他角度的照片又否定了这种可能性。如何客观的看待这样的新闻,并从新闻中得出客观的判断现在看来越来越有挑战性了。 很多人由于自已的偏好和媒体的引导,很容易将那张照片解释为一种特朗普和美国被孤立和围攻的场景。 但事实是这样吗?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会理性的提问,广泛得收集更多的信息,而且会努力做到不人云亦云,或者会警惕一些媒体要强塞给我们的观点。

思维背后的思维

这两个例子说明了, 现在的媒体每天都在极大程度得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运行。如果我们看到什么就相信什么的话,只能说明我们欠缺批判性的思维能力。

但如果当我们接受信息和思考时,能够退后一步,思考这些信息的来源,希望确认这些信息是不是事实,还是某种推论而已。我们就有可能逐渐树立起更加理性的思维模式了。

想学习批判性的思维,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锻炼。 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我们的思维有偏见和局限,而是认为我们是客观和公正的。这样的想法甚至会阻碍我们对于自我思维的探索和批判。

因此,实践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就是理解我们的思维需要被批判。 同时也不要认为自己是一个已经具备批判性思维的人。我们应该努力避免过度自信,并不断质疑自己的观点是否准确,是否还有其他的观点,自己得出观点的过程是否有充分的信息的支撑,自己的假设是否能够站得住脚。当我们承认自己的无知时,往往是理性的思维开始起飞的时候。当我们认为我了解了,我知道了,或者我的判断是正确的,往往我们已经掉入了认知的陷阱中。

有批判性思维习惯的人会对自己提问,不断探寻那些未知的领域,他们会问如下的类似问题:

1. 对于我自己、他人、某个关键问题、国家和世界的关键事件, 我到底了解什么,还有什么没有了解到的?

2. 我的思考过程中是否有任何的思维偏见(可以参考上述20条认知偏见)?

3. 我的观念是什么?它们是基于什么样的事实推导而来,我做了什么样的假设?

4. 我的圈子、文化、国家、民族给了我哪些观念?我是否研判过这些观念的有效性?

5. 别人是如何看待这些观念的,包括我的朋友,同事,他人,甚至是其他国家的人?

实现批判性思维的第二步就是要建立理性的思维结构。 而理性思考的基础在于可以正确区分推理和假设。 我们通常容易将推理和假设混为一谈,而假设往往是我们的偏见所在。

如现在美国对中国发起了贸易战,基于这一情形,大部分中国人都会认为我们国家在这样的贸易战中是受害的一方。而这样推理的假设很少人能够看到,那假设就是“被动接受贸易制裁并被迫反击的一方肯定是受害者和正义的一方”。但其实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受益于自由的国际贸易体系,特别是和美国的经常项目下的贸易顺差一直在扩大。 中国不是简单的受害一方,这也可以从中国政府积极采取和解的态度,愿意和美方坐下来谈判看出上述的假设可能并不合理。

批判性思维的第三步就是要尽量做到独立思考,而不要受到他人、公众、媒体、政客等的鼓动和影响。

我们的现实中面临很多关键性议题,如:

-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

-空气污染的形成原因和根治方法?

-北朝鲜的核危机及其与中国的关系?

对这些议题,你认识的人、公众、媒体都会给出不同的观点。实践批判性思维的人不会马上做出对错和价值的判断,而是会从多个信息来源收集更多的信息,尝试区分不同信息带来的推论和观点,以及这些观点背后的假设到底是什么。 他们会关注:

- 这些信息是否是事实?

-有没有事实被忽略和隐藏了?

-这些新闻故事满足了谁的利益?

-有哪些信息被当作事实呈现了出来,但其实还存在着争议?

……

由于篇幅所限,我们无法详细罗列出更多的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和工具。建议读者有兴趣可以去多读批判性思维的书。

当我们学习不断利用批判性思考,我们就可以从更广泛,更深刻的角度来分析信息,给出判断。而这样得出的判断将更加理性,公正和有效。

我们也就有可能达成一种境界:我们不再是一个身份或角色的囚徒,我们可以同时拥有相互冲突和自相矛盾的意识形态、思想和价值观。我们可以流畅地通过多种方式,来探索体验现实的微妙和复杂性,达成内在的和谐和统一。 这也就是自变的状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