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如何成为砍价达人?
近几年有一个很火的概念,叫“大数据”。意思是只要收集的数据足够庞大,就能精准的推算出人的具体行为。这一“理性”的做法,被许多商家利用在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监测上。商家收集消费者的消费记录,由此推断消费者的消费喜好、消费能力甚至何时会再继续消费等等。这就像一双透明的眼睛,时刻盯着你的行为举止乃至你的钱包。
曾看过一个报道,美国一家连锁超市,经常给一个刚上初中的女孩推送纸尿裤、奶粉的广告,结果这家超市被女孩的父亲告了。女孩父亲觉得超市的做法有毁女孩的声誉。超市经理一脸茫然地赔礼道歉,表示可能是弄错了。然而两个月后,父亲发现女孩真的怀孕了。其实这家超市根本不知道女孩是谁,但是大数据却可以监测到她买东西口味的微妙变化,以此推测出女孩怀孕了。是不是觉得很恐怖?
其实这跟我们平时逛淘宝有点像。淘宝根据你的购买记录,不定期给你推送购买过的类似商品的广告。商家很可能凭借对你信息的收集,了解你的喜好之后,频频给你推出“最”吸引你、“最”适合你的商品广告讯息。
经济学家何帆就曾表示,商家可能会利用大数据,掏空你钱包的最后一分钱。
有人说,大数据这么厉害,那我怎么从商家手里把被“骗”去的钱拿回来一些呢?
没错。这就是接下来要说的“砍价”。朋友说,这看似两个毫无联系的概念,怎么牵扯到一起了呢。其实我觉得,这两者之间并非全无联系。毕竟输出的都是你钱包的钱,都会成为你的一种消费习惯,乃至消费数据。如果你不喜欢“被广告”,那么当大数据监测到你是一个“砍价高手”,也许就没那么“肆意消费”你了(谁知道呢)。
说到砍价,许多人尤其是妈妈辈和奶奶辈,都喜欢上街买东西的时候和商家讨价还价。有人说,我不喜欢这样,显得自己很市井气;也有人表示,遇见高价不降又是自己喜欢的商品时,会和商家砍价,然而这并不是吝啬的体现,觉得这件物品是被哄抬导致价钱高,价值和价钱不对等。又或者,经济拮据,能省一分是一分啊。
其实砍价的过程就是和商家进行“心理博弈”的过程。比的是谁先抓住对方的心理需求。说一些我收集的、听过的“砍价”法。因人而异,不一定适合你,仅供参考。
最近逛的实体店比较多,印象最深的,大概还是服装店。服装店里总会有形形色色的女孩子。特别是九零后的有些女孩,议价砍价的能力简直让我目瞪口呆。我曾看到一个在服装批发市场“补货”的女孩。看上去年龄和我差不多,我们同时看上一个款式的衣服。我真是个耿直的人,看上的东西立马就要得手,于是我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只会苦苦恳求老板打个折扣再便宜些给我。老板斩钉截铁地拒绝了,一副爱买买的样子。我走后,那女孩手里拉着个进货小推车,一副气定神闲的对老板说“补货的,拿回去挂板,便宜点给我,下次来这进货。”老板稍一打量、思索,就低价卖给她了。后来我思索,果然是气场不能输。即使买一件,你也可以让对方产生错觉——你会是他的潜在大客户,让对方误以为你下次还会光顾他,让他低价卖给你。
总之,不要把自己的真实身份一下子暴露给对方。你可以很有钱,但不要显富,穿着尽量一般化,看到喜欢的东西也要表现出满不在乎的样子——这是一招佯装法。
通常你在议价的时候,销售员总会问你,你能接受的最低价是多少。这时候千万不要说出你期望的最低价。说高了让对方占便宜,说低了让别人笑话。这时候你不妨可以这样说,我是诚心想买你的商品,但目前你的价钱稍高不能接受。你可以告诉我出售的最低价是多少,能接受我就买。这样,又把主动权揽到自己身上。这时候她说出的价位,你可以心里权衡一下,可以接受就买不可以接受视察一圈回来她也不会再抬高价钱了。——这是一招底价转移法。
然而,在“谈定”价钱准备给钱的时候,如果此刻你依旧心有不甘老板给出的底价。你可以通过检查所购商品的质量,尽可能找到瑕疵,再说明这个商品有缺陷要求再降价。一般的品牌店和专卖店,这是允许的。因为对有瑕疵的商品也是有相关折扣的规定。这招有亲戚在专卖店买衣服的时候试过,非常有效。——这是一招吹毛求疵法。当然,这招要灵活运用。不一定适合所有商家。当然你也要言之有理才行,非要鸡蛋里挑骨头有时也会让人厌恶反感。总之你要会灵活变通。
最后一点,也是最近看到的,砍价的重头戏来啦。最近微信号拆书帮发表了一篇“用心理学砍价”的文章。让我为你转述一下。
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损失规避”。意为,你失去一样东西的痛苦要比你得到一样东西的快乐要大得多。人都是怕损失的。想想你得到一个十元的冰激凌和在马路上丢了十块钱,哪一个让你心里的感受更持久?很多人都会觉得丢了十块比较心疼。冰激凌可以不吃的嘛。
如何利用这点和商家砍价?文中举了个例子:比如你去买衣服,老板低于130元不卖,但你只想给100元。僵持不下的这时候,你果断掏出100元,赛到老板手里(注意一定要塞到老板手里),然后说,我就100,给你了。老板还在犹豫的时候,你就趁机说,算了不买了,你把100块还给我。当你把钱从他手里拿回来时,他赚钱的快乐就变成损失的痛苦了。如果价位差不多,他很可能就咬牙卖给你了。听起来似乎是一回事啊!
当然啦,商场如战场。在大数据环境下,商家的洞察力和应变能力有时候比消费者要高超得多。在这场”博弈“中你想要更好地议价和砍价,需要不断根据消费经验去调整策略,见招拆招,灵活应变。
有人说,我砍价并非买不起或真的在乎降价的这几块钱。确实,有时候这也是一种难得的生活气息。这又或许是人与人之间独特的沟通艺术。在这个讲求利润最大化的年代,你能通过与商家之间的”心理博弈“达到降价的目的,不仅是一种生活能力的体现,也锻炼了自己的社交能力。
砍价虽好,但千万要把握好尺度,不至于让人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