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和女儿聊天
中午时分,和女儿在阳台边晒太阳边聊天。
楼下突然传出一声爆喝:你不把这页作业写完,就别想看电视。
我和女儿面面相觑。女儿叹息一声:大过年的,还这样逼着孩子写作业,这个妈妈太狠了,小孩好可怜啊。
我愣了一下,没有做声,女儿想了想,说:“我小时候也有过相同的经历,对吧,亲爱的妈妈。”
我以为女儿已经忘记了那件事,毕竟她从来没有和我提起过。但是现在看来,当年我简单粗暴的做法,的确是伤了孩子的心。
那是女儿上一年级时除夕那天发生的事。
女儿刚上学时,我比较重视对她习惯的培养。例如,放学回来先写作业;让她自己根据作业量定完成作业的时间;每天晚上九点钟,必须上床睡觉。作业写完后到睡觉前的活动,由她自己安排,看书、看电视、玩游戏都可以。
女儿先也不以为然,写作业拖拖拉拉。我则严格按照她说的执行,到点哪怕作业没写完,我也坚决不让她写。
女儿怕老师责罚,又哭又闹,我一概不管。为此,我没少被家人埋怨。
女儿在我的“高压”下,在完成作业这一块,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她还曾在班会课上,做过分享。
那年一放寒假,我就对女儿说,如果她想过年的时候玩得开心,最好能在过年前写完作业。
女儿自己把作业量分到每一天后,说她可以提前完成作业。
孩子终究是孩子,放假在家,自由时间多了,又常被电视吸引,写作业就开始有点敷衍。
我因为对女儿的信任,也没有每天检查她的作业,只是问她作业的完成情况。女儿说,每天都在写,我就以为她每天都是按计划完成了作业。
腊月二十八那天,我检查女儿的作业,发现她根本没有按照进度完成作业。看到我生气了,女儿跟我保证,除夕那天一定完成作业,要是完不成,她不去外婆家吃饭。
除夕那天我下班后回去接她,准备一起去我父母家吃年饭。
一进家门,我就看见她在看电视。女儿看到我进门,赶紧关上电视,然后跑到书桌前写作业。
为了让她长记性,我转身就出了门,女儿在后面哭得惊天动地。
我只是想吓唬吓唬女儿,让她知道她做错了事,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等我买好礼物再回去接她的时候,婆婆告诉我,女儿被我弟弟接走了。
原来,我一出门,女儿就给我父母打了电话,说我不让她去看外公外婆。
那个除夕,我是在父母的“碎碎念”中度过的;女儿是在赶作业中度过的。
我问女儿,那时候她恨不恨我。
女儿说,她从来没有恨过我,但是,她心里一直很害怕。她怕自己达不到我的要求,对她失望。
看着女儿笑嘻嘻的说出这些话,我在心里对女儿说了声“对不起”。
小时候,我的母亲对我管教得很严,她为我做出的决定,我必须顺从。
等我成为一个母亲,我想给女儿一个宽松的环境,我不想让她过我曾经的生活。
可是,在我的潜意识里,我依然认为孩子应该“严管”。因此,我常常会用让她“长记性”的方法,责罚她。
在《正面管教》这本书中,简•尼尔森说,这种做法只会出现一种结果:大人暂时“赢了”孩子,但可能让孩子输掉人生。
这样做,孩子会有三种反应,更加叛逆;变得盲目顺从;自尊心受到伤害,变得自卑。
幸运的是,女儿生性乐观,没有被我的“高压”压垮。
现在的人,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严格,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在自己焦虑的同时,也给了孩子更大的压力。
如果给自己和孩子一个轻松的心态,去看待学习这件事,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