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 | 今日所得 20190723

2019-07-24  本文已影响0人  Hans长夜下
Hans

今天写两个人物,是我晚上看到的两篇文章的:

1、孙玲,来自文章《我用了10年,从深圳流水线厂妹做到纽约高薪程序员》;

2、张益唐,来自文章《张益唐 天才的野心》;

一个男人,一个女人。

一个中青年,一个中老年。

成就高地不一样,但是有趣的是,都同样是经历过一段默默无闻、努力积累的阶段。

孙玲

一个农村长大,高中没读好高考分数没上二本线,去到流水线工作,然而通过努力学习,从流水线变成中国 程序员变成美国程序员,从高中学历变成大专学历变成本科学历,从中国湖南娄底到中国深圳到美国加州。真的很励志、很让人震撼感动,感动在于她的韧性、坚持成长,非常正能量。

2009年(19岁),高考399分,成绩在学校的应届生中排名第一,去往深圳的工厂打工。

2010年,攒够第一期的8000元学费,从工厂辞职了,开始了边打工边学习的生涯——两家培训机构、三期软件课程、三份勉强够生活的零工。

2011年,在IT行业找到了工作,转正后月薪4000元。

2014-2016年,边工作边学习,拿到了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远程教育课程的大专文凭,完成了深圳大学的专升本课程。

2017年,雅思考到了5.5分,磕磕绊绊拿到美国学校的offer。

2018年,学校生活结束,在两个月内经历了将近60场面试之后,Epam Systems公司向她抛来橄榄枝,雇佣她作为与谷歌对接的程序员。

张益唐

一名数学家,美国大学终身教授。

不擅应酬,平时邀请都有其妻子安排,终日沉醉于思考数学难题之中。

40多年的学术生涯里,只发表过3篇论文:除2013年的孪生素数猜想之外,另外两篇分别发表在2001年的《杜克数学期刊》和1985年的《数学学报》上,都与黎曼猜想有关。

1985年,北大硕士毕业。

1991年,博士毕业后因与导师不欢而散,没有拿到推荐信,也没能找到一份可以接纳自己的教职,在肯塔基州开的赛百味加盟店当会计。

1999年(44岁),在北大师弟葛力明的推荐下,张益唐来到位于美国东北部的新罕布什尔大学担任临时讲师,只是每学期上4门课,按日结薪,没有研究经费。

2005年(50岁),临时工张益唐才正式转正,成为正式讲师。

2013年(58岁),世界顶级数学期刊Annals of Mathematics 通过了他的论文《素数间的有界距离》。

2015年(60岁),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终身教授。

有趣的是中间的阶段,在赛百味加盟店当会计、在学校当了多年的临时工,默默忍受,享受对数学的喜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