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的精神家园》
最近一个礼拜断断续续读完了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听这个书名,就对王小波的精神家园长什么样子十分的好奇,他会怎样向我们描述他的精神世界呢?
翻开书,就可以看到对作者的介绍,了解作者,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书中所写的内容。
王小波(1952-1997)
1952年生于北京。1968年到云南插队。后在山东转插,做过民办教师。1973年在北京当工人。
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本科, 1986年获得美国匹兹堡大学硕士学位。1988年回国,曾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辞职、成为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
王小波是当代中国作家中很有影响力的一个,获得过数不清的赞誉和追捧。他的小说为读者贡献了现代汉语小说前所未有的阅读快感,他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别样的世界;他的杂文,幽默中充满智性,为读者打开一条通向智慧、理性的道路,被一代代年轻人奉为精神偶像。读他的书,对我们会有很多的启发。
我的精神家园,这本书是王小波的一个杂文集,里面收录了他的61篇杂文,其中很多文章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看法。
在谈极端体验时,他说:“我猜他们也不是真喜欢‘文化大革命’——他们喜欢的只是那时极端体验的氛围”。
必须承认,我们每个人都很容易受氛围的影响。如果大家生活在一个不良的环境下,处在其中的人可能并不觉得他们做的事情是坏事,反而不跟着做才会被看成另类。这个时候能跳出来反对的人,都是一些清楚的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自己应该去做的事情的人,应该是一个有大义的人。
在《皇帝做习题》中,他谈到对成功的看法:“人活在世界上,需要有这样的经历:做成了一件事,又做成一件事,逐渐地对自己要做的事有了把握。从书上看到,有很多大学问家都有这样的心路历程。”
读到这句时,我当时脑子里想到的是吴军老师在《态度》中说的
人只有成功过一次,才更容易成功第二次、第三次,因此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成功人的想法总是那么的一致!
读到书中这段“在我们年轻时,每一年的经历都能写成一本书,后来只能写成小册子,再后来变成了薄薄的几页纸。现在就是这样一句话:读书、写作。”
虽然我的经历没有王小波的丰富,但是他的这句话我非常的赞同,我相信其他人也有相同的看法。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模式越来越固定,自己的经历也越来越少。但是可以通过读书和写作来弥补。书可以带给我们无法亲生经历的体验,写作可以把我们感受到的体验感想记录下来,变成我们自己的回忆。
王小波在书中也谈到了对钱的看法,他说“钱这种东西,我们将来会有的,我对此很有信心”。其实这也是对自己读书写作的信心。
另外书中很多文章都提到过罗素。
如,大贤罗素曾说:人人理应生来平等。
罗素先生曾说: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建设性的工作。
罗素先生曾言:“对人来说,不加检点的生活,确时不值得一过。
......
罗素是英国伟大的哲学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哲学主张“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王小波对他的哲学研究也说明了他对自由思想的追求。
王小波向我们描述的精神家园,就是一个自由的家园,在这个家园里可以任你思考,任你现象,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就像那些富有哲理的句子一样,在告诉我们:人要如何活着。
另外,读完本书我对王小波的写作特点大致总结了下,与大家一起学习:
1.讲故事的时候,故事说到一半,不急于说结尾,而是自己先去猜想,再对比结尾。或者说完之后,自己分析一阵,再重写故事。
2.能把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联想到一块写,写得还很有意思,妙就妙在这儿!
3.在扯淡的时候总能冒出一些很有哲理的话,引发我们的思考。
4.书后面几章对电影的一些评论,感觉是现在网上的段子手发的影评,颇具喜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