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人物

苏轼:为什么徐州抗洪也是很大的

2017-07-03  本文已影响0人  四条眉毛船长

许多年之后,面对骀荡海风,被贬居儋耳的苏轼会想起,他在凤翔求雨成功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彼时,由杭州通判改任密州知州再改任徐州太守的苏轼,刚刚治理完一次黄河洪水。他与刚结识不久的秦观聊天时说道:在最早的凤翔府,到杭州,再到密州,以及现在的徐州,我做了大概有三件事,为黎民请命,修建水利,治理蝗灾。如果说还有一点成绩,就是大旱时求雨成功。还有在徐州抗洪也是很大的。很惭愧……

秦观赶紧捂他嘴:别说了,再说文章就没法写了。

公元1076年十二月中旬,苏轼离开密州,奔赴河中府新任,不料半路接到诏令,改任徐州知州。徐州位于黄河中下游,每当黄河肆虐,徐州城就会面临危险。公元1077年八月下旬,暴雨连日,洪水自北席卷而来,徐州城南面有山横截,大水无处倾泻,皆会于城下。随着洪峰一次次来袭,徐州黄河大堤水位超过警戒线,远远高于徐州地面,徐州成为一座“头顶水缸”的城市。

在这紧要关头,身为徐州的一把手,苏轼沉着果断,立即调集五千民夫,火速加固城墙。当天傍晚,苏轼还发表了公开讲话,要求徐州市做好迎战洪峰的准备,抓紧加固堤防,排除内涝,严防死守,做到三个确保:确保黄河大堤安全,确保徐州城安全,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苏轼的这次讲话,成为了当年黄河流域抗洪的核心指导思想。

发表完讲话之后,苏轼又马不停蹄冒雨赶往禁军营地。面对洪水,城墙四处告急,仅靠民众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更多的人手参与到抗洪救灾的行列。宋朝军队由皇帝直接统帅,地方官无权调配。但眼下事态紧急,无法按常规行事,苏轼恳切地对禁军统领说:河将败城,事情紧急,虽然你们是由皇家统帅的禁军,但也是人民的子弟兵,我希望能得到你们的支持,与万民一起,众志成城,协力坚守城池。

看着苏轼满是泥泞的工作服,被雨水和汗水打湿的恳切面庞,禁军统领十分感动,当即慨然表示:太守犹然不辞辛苦,我们更当效命。

于是立刻集合全体士兵奔赴抗洪第一线。军民共同奋战,誓要阻击洪水,守卫徐州。抗洪期间,苏轼身披蓑衣,脚蹬草鞋,拄着木杖,在每一处最危险的地方出现,亲自指挥并参与抗洪抢险的艰苦战斗。在救灾的现场,在众人的面前,他永远以乐观的形象出现,鼓舞着大家不懈地奋战。“我们将要赢得最后的胜利,你们有信心吗?”苏轼大声地问。“有!”军民的回答响彻云霄。

九月,苏轼在徐州黄河大堤的危险段指挥抢险,慰问军民,并发表了可能是他平生最激动的一次讲话。他在大堤上声嘶力竭地喊出:“我们要坚决地坚持到底,坚持奋战,坚持再坚持!我们就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后来,苏轼的友人、曾任淮南西路提刑的李常,在书中如是写道:“在所有的道路都被洪水淹没的情况下,运输和协调如此大规模的防洪大军在一定的时间抵达一定的地点,其后勤工作的复杂性不亚于真枪实弹的战场。从人的生命角度出发,苏轼指挥的这场抗洪斗争甚至更加伟大。

直到十月上旬,大水方才退去,黄河回归河道东流入海,徐州城终于得到保全。人民欣喜若狂,载歌载舞,苏轼内心的喜悦更是无以言表,当即写下《河复》一首,以供大家在庆祝晚会上歌唱。诗中写道:

吾君盛德如唐尧,百神受职河神骄。

帝遣风诗下约束,北流夜起澶州桥。

翻译过来就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怎么能因为有福祉就追求,有祸患就避开呢?

——四条眉毛船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