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心理想法

为了找到自己,我用了近20年的时光

2024-06-01  本文已影响0人  你当像鸟飞向你的山
x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身上有松弛感的人,通常是心理上具备“主体性”的人。

这样的人,会把世界和他人当成一种“我之外“的客体,不受他人影响,还能从外界吸收对自己有用的经验,一切从”我“出发,一切为”我“所用,活得强大而自洽。

什么是主体性?

就是个体的认知、态度和行为都能够独立于他人的状态,有一种“坚定的自主感“。

从认知方面看:

一个人能了解自己的感受和能力,区别自己和他人的感受,以及他人对自己的影响;

从态度方面看:

一个人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对某事物的看法,有清晰的价值观和喜好,能够做出独立于他人的判断。

从行为方面看:

能够基于“认知“和”态度“,为自己的 人生做出决定和选择。

即使冒着被周围人反对的风险,也能坚定地表达和他人不一样的立场。

心理学认为,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人,能够摆脱他人的期待,实现真正的自主。

孔子说,四十而不惑。

人生前面几十年的时间,多们大多是活在别人的期待,眼光和评价里,一直向外求,而没有去回过头来寻找自己。

我们会以外界的眼光和标准来评价自己,结果就是迷失自我,否定自我,以及有一种“不配“和”不值得“感。

想到当年刚生完儿子,和婆婆在一起居住的第一年里,她始终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要求我。

比如说,为了奶水质量好,我一天要吃五六顿饭;为了照顾孩子,我不应该有社交;你作为妈妈怎么这么不细心,带孩子出门还把他磕到摔到?

因为没有上班,我被困在那样一个狭小而封闭的环境里,不会说话的宝宝,强势的婆婆,以及缺席的老公,让我开始对自己产生了否定。

我是否真的这么不堪?

我不会做饭,带孩子也带不好,奶水也不好,宝宝都吃不饱。为什么我身上的优点全部消失,在她面前竟一无是处?

我开始心情抑郁,一点事就会让我暴哭,我觉得失去自我,没有价值感。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很长时间,我去看过两次心理医生,倾吐了两次之后,我的奶奶突然离世。

奔丧之后,我回来就给儿子断了奶,开始找了一份工作上班。

重归职场之后,我慢慢在恢复,开始有意识摆脱她带给我的负能量,也从此走出了这个心理黑洞。

在我40岁那年,我开始回忆,通过一些蛛丝马迹,完整拼凑起自己的童年,那些因为父母的忽视,对我造成的至今没有恢复的创伤。

我可怜那个弱小,想要做得更好,却没有被重视和被认真对待过的,小时候的我。

当恢复了童年的全貌后,我常常会忍不住地痛哭,为这些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身上的创伤和无法弥补的遗憾。

我清楚地看到父亲在我教育中的缺席和骨子里的重男轻女,以及母亲的忙碌及对现状的无能为力。

他们没有对我进行该有的管教和引导,让我浑浑噩噩,糊糊涂涂地度过了最美好,最该努力和奋斗的青春时光。

在踏入社会以后依然因为无知,一路跌跌撞撞。

在我开始醒悟,逐渐排出心理的毒素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寻找自我,开始大量读书,重新搭建大脑的认知体系,步履不停,直到现在。

我想,我性格里有一个很好的地方,就是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儿,不甘于现状,我会想要改变自己,改变自己身边的环境。

而事实上,当我的主体开始慢慢强大起来时,当我开始守住自己的边界感,慢慢把伤害我的人和力量往外逼的时候,当我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安全舒适的内在环境时。

我的感觉好极了。

我开始重视自己的感受,把对别人过多的奉献收回来,开始取悦自己。

那些在我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养育缺失,我也想要重新补起来。

那些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伤口,我要一个一个的补好,让自己更完整,更强大,更有力量。

现在的我,已经跟过去和解。

从孩子到大人,我们可能一路都被周围别人的刺刺伤,哪怕那些人是以爱为名。

唯有更大的慈悲,唯有持续的成长,才是解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