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品诗
《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去。”四十六岁今天的我问二十三年前昨天的我,此身要何去?二十三郎正时大学毕业,正是踌躇满志,满以为长缨在手,必能手缚苍龙。壮壮地回复说,要去救国医民!不想二十三年转眼即逝,以前的美好愿望啊,成了个笑话!二十三年来,到底想采什么药,去医什么人?都没搞明白。“只在此山中”,在山里瞎转而已。四十六年,不惑年都过了好几年,仍在“敢问路在何方?”只道是“云深不知去!”曾经的路要怎么走,曾经的人要到那里去?松下不知,童子不知。二十三年过去了,当日童子已成松下。昔日的童子,今日的松下,仍旧没有找到答案!“只在此山中”,那是现状,现状依旧。那么将来呢?“云深不知去”!
师在哪里?不但作者想知道,几乎所有人都想知道!不知师在哪里,就不知“道”在哪里。不知师在哪里,就没有了引路人。山何其重,路何其多,又怎能一座座去翻、一条条去找?找不到前人,你就是前人!可是这个前人又不是第一人,只怕终其一生在黑暗中摸索,最后终于找到了路,却是前人走烂了的路。面对深山,知道深山有宝,可如果没有引路人,获宝之心虽美,探宝之路实曲。
所有这一切在于指路人“童子”指的路太过宽泛。“采药去”,等于没说。如果说师父是烧香去了,访友去了,范围就小多了;如果说隐者闭关打坐去了,时间上也明确多了;再如果说师父已驾鹤西去,就更没了悬念。唯有这个“采药去”,最难断舍!
所有的责任在于“童子”?童子是诗里面唯一的显者,表面上一切都是他造成的。但我们读这诗的时候,并没有怪罪于“童子”。尽管童子不明事理,但他说的只是事实。反过来想,我们一读此诗,就入了套,就让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要摆脱这个困境,只有跳出此山,从万里高空俯视此山,山不过泥丸。试想在万里高空上,你问身边的童子,“你师父在哪里?”童子指着下面一座山说,“师父在那座山上采药。”你会很有信心,看到了希望,成了“牧童遥指杏花村。”尽管是遥指,尽管不知杏花村有多大,但酒家是固定的,目标是明确的。未来的不确定性并不是当务之急,并不在当下考虑之事。
看来只有跳出那个圈子,人生才能有解!
1、为什么要寻隐者?(初心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2、不能把宝押在别人身上,关键还是靠自己!(指路人不一定可靠,不管他有意还是无意!)
3、缩小范围,放大目标(使目标清晰,《寻隐者不遇》正因为“寻隐者”的目标不明确,不知道是寻隐者问道,还是找药?既然主人的目标不明确,别人也就只好敷衍,如果问道,说不定有更好选择,如果问药,那么童子可能更直接把药拿出来了。)
4、执迷不悟时,要跳出来思维,完完全全跳出局去。
5、大不了从头再来,开启另一趟人生。
四十六年光阴荏苒,得来缥缈。回望此生,莫问功名,眺望去路,恐是终身役役而无功。
————四十六载,品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