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夜:有些“内因”只不过是躲避人际关系的借口

2020-07-15  本文已影响0人  一言一影

今天我们走进《被讨厌的勇气》的第二夜。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时刻:

对着镜中的自己怎么都高兴不起来?

提前约定了的见面会想个借口推脱掉?

做的事情怎么感觉都不满意?

周围的一切都那么美好,怎么唯独自己那么烂?

这样的时刻,或者类似这样的时刻在每个人心中都会漂过,它们有时甚至改变了我们的行为,近而导致一连串的失控…

不喜欢自己的性格,不喜欢自己的职业,不喜欢自己的生活,甚至不喜欢自己的外表,这些不同形式的不喜欢都是源于对自己的不认同,也可以理解为讨厌自己。

讨厌自己?

是的,如果从阿德勒心理学的目的论来思考,这又是包裹着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呢?

书中的哲人提到一个女孩找他咨询,说患了脸红综合症,所以她不敢去和喜欢的人去表白。哲人问她,如果你不脸红了就敢了吗?她支吾…如果我给你治好了脸红,你还是不敢的话,让我再给你找回来,我可怎么办呢?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是一个我们都喜欢用的句式“如果…我就能…”的真相——“如果…你可能还是不能…”,这个“不能”就是我们要保护的真正目的了——因为我不能,所以我需要脸红之类的“缺陷”。

真正的目的是“逃避”,想逃避与人际关系的相遇,想逃避臆想的在人际关系中会受挫的感觉,想逃避在与人交往中因不自觉的对比而产生的自卑感,想逃避自己无处安放的真正的欲求。

《被讨厌的勇气》中提到:讨厌自己是一种低自我评价,是对自己的一种“善”,是自己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

我们需要这些缺点,在讨厌自己的情绪中感知到的“善”是一种安全感,可以给自己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去不做很多事情,不去面临很多挑战;讨厌自己的情绪像保护我们脆弱内心的盔甲,只是它把我们包裹得越严实,人变得越无力。

虽说这种无力感其实是与生俱来的,但人却一直在为逃脱这种无力感努力地向前推进,这是一种普遍欲求(追求优越性),由此才有了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设定理想目标而为之奋斗,这是一种好的感觉,当无法达成时,这时会产生一种看上去像是负面的感觉——自卑感。

阿德勒认为:“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

关于自卑感书中有以下几种看法:

①自卑感是好的,当它是与理想的自己相比较而产生时。它会是一种驱动力。

②自卑感会转变成一种复杂而反常的心理状态——自卑情结。出现自卑情结往往会产生一种外部因果律,此时,自卑感就变成一种借口去使用,一种不愿意改变的借口。

③与自卑情结相似的还有优越情结,但其根本都是自卑感,只是这种自卑感是在和别人比较中产生的敌对情绪。

④自卑感是主观的臆造,所以我们感觉到的自卑感大多是自寻烦恼,我们需要有一种价值转换的能力——如何看待以及赋予它价值,也就是之前提过的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初读阿德勒心理学看似简单要理解和消化需要悟性和一定的逻辑思维力,它更像是哲学,只是阿德勒的哲学是可以使用的哲学,只需要有勇气。

最后总结下今天的分享思路:

从“讨厌自己”和“自卑感”这两种看似是内因的情绪,去思考他们产生的真正原因——逃避外在的社会性人际关系,而人又是无法独自存活的,人际关系无时不在,所以如果不改变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可能会一直受困于人际关系的烦恼中,借用阿德勒的一句话: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至于人际关系到底为啥这么有魔力?到底怎么做去走出困境?慢慢来,终有答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