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里的童年拾趣
孩子是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代名词,童真童趣总是被历尽世事的大人们所喜爱。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童年欢乐。在唐诗宋词的文学宝库里,孩子的童年趣事充满了诗情画意。
钓鱼乐
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吟诵间,一个头发乱蓬蓬、面孔稚嫩的小孩侧身坐在草丛中钓鱼的情景就浮现在眼前。"蓬头" 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不加粉饰,自由、自然的乡村孩子。当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时,他一改往日顽皮爱闹的特点,只是“遥招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 路人。这样一个不加粉饰的小孩子的面貌和害怕小鱼惊跑时的动作,使读者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感受 到小孩的纯真可爱。
相遇趣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的笔下是一群热情好客、稚气活泼、彬彬有礼的孩童形象,让人甚是喜欢。
春风闹
清代的高鼎在《村居》中写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春日美景,孩子顾不得欣赏春日美景,只想快点拥抱大自然。,一放学就跑出去放飞心爱的纸莺。一个"忙”字写出了孩子贪玩的心理活动,纸鸢乘着东风在草长莺飞的晴朗天空中飞翔,春景因随风飘荡的纸莺和奔跑欢笑的孩童显得更加生动、富有情 趣。可谓静中有动,动静相生,让人不禁想起冰心改编的名句“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春天,就是孩子们书写的诗行。
牧牛闲
清代诗人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槌。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塑造了一个天真烂漫的放牛娃,骑在牛背上一路行一路歌,无忧无虑的样子,响亮的歌声欢快到使整个小树林都被震动了。忽然,歌声停止了,怎么回事?看小孩的动作:挺直腰杆,蹑手蹑脚,一只手捂住嘴巴,眼睛专注地盯着高高的树梢。原来 是一只蝉吸引了他。此时,我们都知道了,他真想把这只蝉捉到手!
躬耕乐
范成大有诗曰“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耒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瓜。”白天要去田里锄草,夜晚搓麻绳,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织,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他们不会耕、不会织,却也不闲 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即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 “学种瓜”。这是乡村中常见的景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乡村儿童的天真情趣。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乡村初夏时节的紧张劳动气氛进行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妙趣横生。
古代儿童可爱的形象,有趣的童年就藏在这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中。春天翩翩而来,一起来诵读诗歌,寻找童年的快乐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