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信息焦虑,你可以这么做

2018-11-20  本文已影响18人  有才有闲

前两日跟一个朋友聊天。他提到这一年订阅了很多东西,有理财杂志、有付费文章语音以及直播。然后他又说: “一下子订了太多东西,我最后其实根本都没时间看。每天看到有新的内容推送,搞得自己好焦虑;可是退掉不订,又觉得别人一直在进步,这么多新知自己不知道,怕很快就追不上别人了。”

我就笑他,这跟我圣诞节时在Steam买游戏是一样的状况嘛。没有衡量自己的时间,只是觉得 “现在有75%的优惠耶,这些我如果能有一定很棒”,于是就在大特价时买了一堆存在那边。也不怕大家笑,我自己的Steam帐号目前已经有146套游戏,但实际有玩到全破的或许不超过20款,甚至可能有超过1/3,根本连安装都没安装过…

虽然我很少因为拥有这么多游戏还没玩而焦虑,但我有很多书,量多到根本看不完,如下面两张照片

每天总有看不完的网站,Pocket存的东西很多根本是2012年的,至今都没打开过。去年订的杂志,我也只看了不到1/4。

我相信大家都会同意,现在真是个“内容过剩”的时代。

而既然内容过剩,每个人手边就一定有一堆 “内容存粮”。而且几乎不可避免的,存粮增加的速度通常都远远快于消耗的速度。所以你会发现,周围很多人其实有信息焦虑──反应出来的症状就是 “过度收集” 或是 “不断追著新东西跑”。

但我要先强调的:信息焦虑其实没办法靠收集或是追赶来消弭。因为这时代的新东西多到不可思议,我们最终不可能什么都学会。尤其当你缺乏基础能力时,每个新议题对你而言都复杂到如同天书一般。也因此,学习不同议题的成本其实并不相同──有些议题事半功倍,但也有些议题事倍功半。若你完全不先理清自己的状况,或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只会越追越恐惧,也只会越追越累。

所以对于信息焦虑症这个症头,我倒有几个个人的建议

首先,我觉得你要能分辨自己在什么样的阶段,并让自己到达下面我所谓 “第三阶:面状知识的阶段” 。在此阶段之前,追逐碎片化的信息,很可能都只是在浪费时间。

但所谓阶段,具体是指甚么呢?

学习第一阶:点状知识时期

大部分的人在年轻时,或是缺乏系统化训练时,知识往往是独立存在,如同点一般的分散状况。

这在学校就读时最明显,我们背了很多专有名词、背下各类公式,但这些知识感觉离我们很遥远。你可能电脑程序课学了If..Then..Else,考试可能也拿了高分;可是碰到在真实生活中用Excel做一个数据分析时,或许完全没想过同样的概念可以拿来帮你设公式来分析。

这时候,你心中存在着一些专有名词,在社交谈话时拿出来秀一下或许很炫,写文章时露一手感觉也很厉害,但知识本身还是个别独立的存在。在人生真正需要这些知识的时候,其实没有办法提取来应用。

但也刚好在这时候,大部分的人会对碎片化学习最著迷。因为感觉这是条捷径 — 每天花个几分钟,读篇文章、听段语音,就能自然学会一个新知识。

但可惜的地方在于,当你还不具备让知识归纳与整理的能力,这时候吸收越多点状的知识,其实只是让自己越发混乱,甚至还常常会发现,同样的概念为何A讲的跟B讲的不同。然后会很慌乱的想知道,到底标淮答案是甚么?只是很多知识根本没有标淮答案,每个人讲的甚至可能都对,只是他们的假设跟背景情境不同,才会做出不一样的结论。但你缺乏知识基础时,乱学越多,会越茫然。所以缺乏基本知识连结的人,其实并不该碎片化学习。太早进行碎片化学习,往往只会变成知识的游牧民族──看到这个就追一下,过两天看到新的觉得有道理又追一下。但你若没有底蕴,永远都会追逐新东西。这阶段的人,其实最需要的是系统化、结构化的学习方式。

学习第二阶:线状知识时期

但什么是系统化、结构化的学习方式?

我的认知是书籍、是课程,或是有人手把手的指导。

因为当你缺乏世界观之前,你的学习核心目的其实不是得到结论,而是要去理解别人获取结论的思考过程。很多知识的结论,其实取决于情境的判断,或是仰赖与其他知识的串接。

对于学习情境的判断,我最建议的学习方式是看书。

虽然书里的知识未必都是最新的东西,但书籍的好处,在于展现一个作者对某个主题完整的论述,其中包含了他的推导、思考、论证的过程,以及达成结论的原因。花些时间看个数百页的书,等于跟著这个作者,从头到尾理解了他的论证,理解他想解决什么问题,知道这问题用别的方式为何不可行,他做了甚么研究或是思考、中间试误的经验、最后怎么得到结论的过程等等。

唯有知道这来龙去脉,甚至看过很多类似情境的来龙去脉,才会具备归纳以及调整的能力。更重要的,你得开始去思考、去试着把这些知识跟你的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

换言之,你也得同步拓展你生活的丰富度。如此,若能对于情境理解越多,在知识的应用上才会越贴近真实。(情境:交往越多,你会越懂异性,当日后面对异性的反应时,你会有更多的经验参照,就越能不失态)

至于对于与其他知识的串接,我会建议尝试跨领域的读书。

原因在于:你会发现别的领域的某个问题,可能跟自己过去遭遇的问题很类似。而解法是你过去未知、或是从未想过的。

当你在这种学习中获得 “啊哈” 的感动时,就算成功地串接了不同领域的知识。这步骤很重要,因为你的知识不能单单只是专有名词,或是独立存在的片段,而是终于开始对你有了新的意义。

学习第三阶:面状知识时期

而当你开始有一些知识的连结后,下一个我觉得值得训练自己的步骤,也还不是去囫抡吞枣地吸收更多,而是要尝试把自己这些团块的知识,连结成一个具体的世界观。

换言之,你该建立属于自己的思考脉络。你如果认识不同领域的大师,会发现他们底层的知识其实都很类似。武侠小说讲“一艺通百艺通”,也是类似的概念。

但这要怎么训练?要把一个新知识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我觉得最值得做的就是两件事:尝试把这写成文章;或是尝试去教别人。因为文章是一个平面的结构,唯有真正掌握对某个事物的理解,才有办法把复杂的状况简化,甚至能用对比、用形容、用举例的方式说明。而所谓对比、形容、举例,其实就是把这个知识跟别的事情连结的证明。若能解释得让别人听懂,就证明了对这事物已全盘通透。

对只有点状知识的人,碎片化学习只会更混乱;只有线状知识的人,碎片化学习会有些许帮助,但思考与内化组织更重要──先把自己的世界观与思考模式建立起来,而非更多的片段。唯有具备面的知识结构,碎片化学习才会加分。

学习第四阶:转化知识时期

当你具备自己的思考脉络后,日后别人讲到的任何一个新概念,如图上的黄色,你就会思考怎么跟既有的架构去连结。一旦能把这新知跟既有的价值观或知识认知连结起来,这个新知就会迅速内化成为心裡的一个新节点。理解成因、理解关联,并会自己根据状况举一反三做出新结论。

有些人觉得我或Bryan的学习能力很强。这不是因为我们聪明,而是因为我们已经有自己的世界观。我们学到的东西,大多在心中已经有各自的归属。当听到新知识时,我们立刻跟既有的思考脉络去对比,去思考:这样的论点合理吗?怎么样的情境适用,怎么样的情境不适用?更重要的,这对我日后有用吗?有,就以此填充某个节点;如果没有,那它是否可以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新知?甚至觉得这根本是胡言乱语时,也能坦然地忘掉它。这时候碎片化的学习,才真的对你有所帮助,并壮大你的思考结构。

简单地讲:你不再只是吸收别人的结论,而是有能力自己体察别人观点的缘由,并以此融入或修正自己的内在。唯有这样的体察,才叫 “知识内化” ;日后也才能用得出来,这样的知识也才有自己的灵魂。

结语

最后,我觉得如果你年轻,其实不用因为每天接收到大量的信息而感受焦虑。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与其过早囫抡吞枣地看了一堆别人的结论,不如静下心建构自己的世界观与思考脉络。 

因为所有知识都有适用情境的问题,也唯有你先了解缘由、时机、脉络、以及对自己所处环境的清楚认知,才有办法去判断任何新知该怎么调整后为己所用。

也唯有这样,你才会成为真正有智慧的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