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每天听本书|《超级谈话术》
音频链接:得到|每天听本书得到App
音频文稿:
关于作者
裘凯宇、杨嘉玲,一位是台湾辅仁大学社会心理研究所的硕士,一位是台湾彰化师范大学的硕士。两个人是默契的事业合作伙伴,在台湾共同经营着一家专业的文化咨询机构,同时也是相互扶持的灵魂伴侣。他们还是沟通表达、亲密关系教育专家,活跃在两岸三地的知名企业,进行职场沟通的培训。
关于本书
在这本书里,裘凯宇和杨嘉玲结合课程实践和多年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轻松解决分歧的沟通秘诀。作者在本书中告诉了我们,面对高难度对话的正确态度,以及处理高难度对话常见的误区,同时给出了很多推动高难度对话顺利进行的技巧。
核心内容
本书思想核心:逃避和恐惧并不能帮你解决问题,观察、聆听、负责才能推动高难度对话顺利进行。
前言
你好,欢迎你每天听本书。今天我们要分享的这本书叫《超级谈话术》,是一本人际交往指导书,这本书有200多页,我会用23分钟的时间,为你解读这本书的精髓:什么是高难度对话,以及如何进行高难度对话,来解决分歧。
所谓的高难度对话是什么意思呢?本书作者给出了一个定义:总有些时候,会让你觉得不好开口,说了怕尴尬,不说呢,又让自己心里不舒服,并且这些问题又的确事关你的利益。如果你有这种左右为难的心情,那就代表你即将进入一场高难度对话。
实际上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这样的高难度对话场景有很多呀!比如设计师总是纳闷为什么客户听不懂自己的理念,又不知该如何解释,最后只好憋屈着把方案改得面目全非,结果客户还很不满意;工程师呢,总是苦恼在开部门会议时,不能恰到好处地响应老板的号召,不是被同事认为爱拍马屁就是被领导误会不积极;同处一个工作间,有的同事就喜欢大嗓门聊天,这很影响你的思路,你特别想让他们小点儿声,又怕让同事关系变得紧张,只能自己戴上耳塞万般忍耐,导致工作效率极低,心情不爽;朋友说话不好听,但你又不好意思直说,怕人家误会你小心眼儿伤了感情。如果你对这些场景感到很熟悉,那就说明你需要经常面对高难度对话。
提出这个概念的是裘凯宇和杨嘉玲,也就是这本《超级谈话术》的两位作者。他们俩既是默契的事业合作伙伴,共同在台湾经营着一家专业的文化咨询机构,也是相互扶持的灵魂伴侣。同时他们也是沟通表达、亲密关系教育专家,活跃在国内的知名企业,进行职场沟通的培训。
这夫妻俩觉得,刚刚我们提到的这些场景,严格来讲并不能叫谈判,但的确又不能通过简单的沟通来解决,所以他们提出了高难度对话的概念,并且结合课程实践和多年的研究成果,写出了这本《超级谈话术》。
在这本书里,作者告诉我们面对高难度对话的正确态度,以及高难度对话常见的误区,同时给出了很多推动高难度对话顺利进行的技巧。今天这期音频,我就为你详细说说这些内容。
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说说该用怎样的态度面对高难度对话?其实很简单,就是做到不逃避和不恐惧。很多时候,我们在面对棘手的问题时,家人朋友会劝我们要以和为贵,尽量不要发生冲突。可是一味地逃避、忍耐,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态度还会消磨我们的自信,甚至让你怀疑人生。
相信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对一段感情或一份工作,一开始总是满怀欣喜,希望可以长久维持下去。可是过了蜜月期,争执和问题会越来越多,起初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比如东西没有整理好、行程没有安排好,慢慢的,就会从日常分歧上升到对彼此价值观的不认同这个层面上。其实每一次冲突都让你怀疑还要不要继续这段关系。你试着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断重申自己的观点,希望对方能懂你的苦心,可是对方似乎无动于衷,依旧坚持走自己的路。到后来,你心灰意冷,不再奢望情况有所改变。再然后,找一个合适的时机,你就提出分手,或者递交了辞职报告。不过就算重新开始,也只是同样的剧情再上演一遍。
就这样,你开始对别人失去信心,对生命失去希望。于是,你把错误归结到冲突上,觉得都是因为冲突才让所有的美好消失。接着,你学会了冷漠,不反应,只要不吵,就不会说出伤人的话。事与愿违的是,这样做非但没有让情况好转,反而加速了关系的恶化。作者告诉我们,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恶循环,其实就是因为你在逃避,所以面对高难度对话的正确态度就是不逃避。
生活中还有很多人想通过对话解决问题,又害怕与对方开诚布公地谈话。这些人总是在担心:万一我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会不会被人认为是事儿妈啊?我怕我说不好,会让情况更糟糕;我猜人家不会同意我的观点吧?你看,这还没正式开始对话呢,你的心里就出现这么多小声音,这会让你焦躁不安。
作者告诉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些不由自主跑出来的小念头,你会发现它们基本都是你的想象。这些想象阻碍你进一步了解真相,以至于你只好一直用猜测来代替对方真实的想法。很多时候,冲突之所以无解,就因为双方都只有想象,没有真相。一句句的“我以为如何如何”让遗憾不断上演。说到底,这还是源自你对高难度对话的恐惧心理。有些人是害怕失去既得利益,有些人是害怕丢了面子,更多的人是害怕被讨厌,不希望自己被认为是一个多事的人。但你的恐惧,并不能帮你解决问题,你忽略自己的情绪,更不代表就会被别人认同。
小晴在出版业工作了十年,为了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在好友的引荐下跳槽到金融业。但小晴很快就发现,自己对于这份新工作非常不适应,因为在金融行业,每天都需要进行大量与人交往的业务,而小晴性格比较内向,这让她觉得每天上班都是一种折磨。
她好几次鼓起勇气跟主管表明自己想辞职,主管总是安抚她:“小晴,这批入职的新人里,我们最看好的就是你了,很多资深的同事也都私下里夸你。我觉得你只要度过适应期就没问题了!”为了不辜负主管的期待,小晴一次次说服自己再试一次。结果自己心里不舒服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搞得主管也认为她没有全力以赴,经常找她谈话,最后双方关系越来越僵,仅存的一点儿好感也变成了失望,只能不欢而散。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小晴发现这次问题的根源就在于自己太害怕别人对她失望,以至于无法拒绝主管的挽留。其实小晴面对的就是一次次和主管间的高难度对话,而她心里的恐惧就像一条绳索勒住她,让她逃避真相,宁可自己忍受不舒服,也不敢跟主管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结果就是她本不想辜负任何人,却也没让任何人满意,自己还落下很多差评。
很多人小时候都害怕一个人在黑屋子里睡觉,总觉得黑暗里藏着怪兽,长大了才发现原来一直都是自己吓自己。当你发现自己明明需要通过高难度对话来解决眼前的问题,却又迟迟不肯行动时,很有可能是恐惧心理阻碍了你。花一点儿时间,探索自己的担心和恐惧,你会发现那个让你害怕的怪兽只是你的想象,勇敢面对,才能解决问题。
这就是作者给出的第一个内容:逃避和恐惧并不能帮助你妥善处理高难度对话,你要做好心理建设,不逃避、不恐惧,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冲突,进而解决问题。
但很显然,只是做到勇敢地面对问题,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实际操作起来,还会出现很多问题,接下来我们说说:高难度对话的误区,是分不清“人”和“立场”。
第二部分
实际上,高难度对话之所以难,大多数是因为立场不同,而不是人的问题。发生冲突时,大部分人都没能把人和立场区分开。这是处理高难度对话的误区之一。
我们通常会简单粗暴地把立场、观点、看法跟这个人画等号。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你想吃牛排,你的另一半想吃兰州拉面,你们想要的不一样,自然容易起争执。但很显然,你们只是想吃的东西不一样,并不是你们本身出了问题,可是这类对话到最后往往会演变成“你就是自私,光想着自己!”“你就是爱唱反调”这样的指责,甚至会上升到“你到底爱不爱我?”这样的终极拷问,就算是最终让对方顺从了自己的意思,也会让两个人的亲密关系产生裂痕。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我们都太习惯去推测别人的意图,并且太容易把自己的见解当做真相。当对方不配合时,我们的直觉就告诉自己,他是故意跟自己过不去,而不是有外在因素让他无法接受你的建议。那要怎么做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呢?很简单,当你意识到自己讨厌或者生某个人的气时,请先对自己喊停,然后试着把人和立场区分开,这样你就可能不会做出错误的推测,同时可以避免扩大伤害。
我们来总结一下,高难度对话之所以难,大多数是因为立场不同,而不是人的问题。
处理高难度对话的一个误区是,认为问题出在人身上,其实是立场的问题。
当你再为某个人生气觉得他讨厌的时候,请及时喊停,把人和立场分开,避免扩大伤害。
第三部分
高难度对话还有什么误区呢?作者给出了第三个内容,那就是分不清闲聊和沟通,这样不利于对话顺利进行。
很多人都认为聊天能帮助自己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冲突,因为聊天的气氛更轻松一些,大家可以敞开心扉,一诉衷肠。作者却告诉我们,聊天无法帮助你真正解决问题。
因为闲聊和沟通这两件事情的关系,就好像是散步和登山,表面看起来都是走路,实际上有很大差异。你散步时可以穿人字拖大背心,但你去爬山时肯定会换上登山鞋和冲锋衣。有的人很会聊天,但并不代表你们可以在一起好好工作和相处,因为闲聊并不是沟通。
闲聊突出一个闲字,既然是没事儿闲的,没有压力,说话就可以有一搭无一搭,彼此的包容性也很高,偶尔说错一两句话,也不会有人当真,大可以一笑而过。闲聊嘛,气氛热烈就好了。双方说的话也都不当真的。可你看,哪一场高难度对话能跟聊天一样呢?
一般来说,高难度对话都需要沟通。而一旦谈话被定义为沟通,就表示你们要通过对话解决一些问题,或者达成某种意向,总而言之,是希望达到一个目的,而不是仅仅追求一种融洽的感觉。此时,时间的分配、谈话的节奏、问题的起承转合甚至是情绪的变换起伏,都显得很重要。相信你肯定不会穿着人字拖去爬山,所以在进行高难度对话前,记得检查自己的装备是否跟自己的目的地相吻合。
这就是作者给出的第三个内容:高难度对话的一个误区是分不清沟通和闲聊的区别,闲聊不是沟通,想要解决问题一定要通过正式沟通来解决。
那么,在进行高难度对话时,有哪些技巧呢?接下来,我们看看:在进行高难度对话时,留意对方的身体语言。
第四部分
人在压力情境下,往往只关注眼前最重要的事情,而忽略其他许多重要的信号。同理,当一个人忙着澄清自己的意思时,会花很多时间考虑自己的说法是不是妥当,以至于没有精力去控制自己的表情,或者手脚摆放的方式。高难度对话当然属于压力情境,所以处在这个环境里的人,身体会比语言更诚实。
当然这不是要求我们在对话时盯住对方的身体上下扫描,那看什么呢?心理学当中有个概念叫“微表情”,是说通过观察一个人细微的表情可以窥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微表情有多重要呢?早年间,汉武帝曾经发明过一种罪,叫腹诽罪,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在心里骂皇上那也要获罪。可是在心里骂,皇帝怎么会知道呢?你能听到我心里的声音吗?当然不是了,但你的表情会出卖你的心。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有一个官吏在跟别人聊天时,因为对一项新政不满而撇了一下嘴,就挂掉了。你看,面部表情出卖了一个人的真实想法。
高难度对话场景下,更应该注意此类微表情。比如说,一位面试者的简历上写自己参加过许多大型项目,HR请他阐释一下某个项目的具体过程,问完之后,不是听对方怎么说,而是要仔细观察对方脸上有没有惊讶的表情。因为,当对方没有料到我们会询问某个问题时,就会出现短暂的惊讶,有可能会眉毛上扬,眼睛睁大或者是张大嘴巴等等。这样HR就可以通过微表情来判断面试者的简历是不是属实了。
在高难度对话中,最怕的是明明对方已经不高兴了,你还依然自顾自地说个不停,完全不理会对方的感受,直到对方忍无可忍翻脸走人。你可能会问,我怎么知道他不高兴了呢?本书作者告诉我们,当一个人不想继续谈话时,会出现一些抗拒反应。
那抗拒反应有哪些表现呢?有可能是把身体距离拉远,用手遮住嘴巴或者挡住眼睛的视线,随手拿起一件东西搁在你们之间等等,这些都代表对方不认同你的说法或者想早点儿结束当前的谈话,这时你就要花点儿时间对他进行情绪安抚,这样才能保证谈话进行下去。
这就是作者给出的第四个内容:在压力场景下,身体比语言更诚实,所以要多留意对方的身体和微表情。
第五部分
其实,不光是有话不说需要靠表情和动作观察,有时候,就算是说出来的话也不能完全表达所有信息。平时咱们说话尚且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在高难度对话场景里,就更需要你琢磨出对方话里潜藏的信息了。具体怎么做呢?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听出藏在对方话语里的秘密,获得真实信息。
我们说话时,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口头禅,比如说然后、这个、那个、后来什么的,如果只是无意识地重复,顶多让人觉得你拖泥带水,口才不好,但如果在你突然问对方某个问题之后,对方说了很多无意义的发语词,你就要多留意了。
比如说,吃早餐时,妻子突然问丈夫:“你昨天回家很晚,去哪儿啦?”丈夫回答:“哪儿也没去呀,就是跟朋友聚聚呗!”妻子继续问:“哪个朋友啊?”丈夫说:“还能有哪个朋友啊?就是你知道的那几个呗!那个谁,那个叫啥来着……啊,对,就是老王嘛!”如果单纯是朋友相聚,那肯定会直接回答出来在场的都有谁。可是丈夫的回答,很显然太假了。当然未必是丈夫做了什么不可描述的事情,但这样的回答至少表明他不想让妻子知道某件事儿。
有时候,在高难度对话中,对方还会试图用“品格证词”来说服你。什么是品格证词呢?最典型的品格证词就是不回答问题,而是通过其他人的光环或名誉来为自己开脱。经典的说法比如“拜托,我信佛,怎么可能会做这种事!”“我朋友是警察,我怎么可能骗你呢!”“我老公是博士后,我怎么会偷东西!”
其实当我们头脑冷静时,很容易发现这些说法里的逻辑漏洞,只是在压力情境下,我们很难保证思路像平时一样清晰。如果对方讲出类似的话,都容易让我们被误导。心理学上把这种情况叫做月晕效应,就像我们通常会觉得功课好的孩子就一定是乖小孩一样。实际上,功课好只能说明这个孩子会念书,不等于他就品行优秀。
说了这么多,我们来总结一下:如果在对话时,对方说了很多没有意义的发语词,或者试图用品格证词也就是别人的光环和名誉来说服你,这些都属于你要听出来的话外音,你需要仔细辨别他们真正想表达的内容。
好,这就是作者给出的第五个内容:听出藏在话里的秘密,这样可以帮助你获得更多真实信息。
第六部分
刚刚我们说的都是观察对方的技巧,那我们自己在表达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下面来说说:少用负面词和不确定词,推动对话顺利进行。
相信你一定遇到过一类人,他们一开口就会让你火冒三丈,虽然长期相处,你知道对方并没有恶意,可你还是会无法抑制地想要让对方闭嘴。这种人说话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很喜欢用负面词。比如说“哎呀,你不懂啦!”“不是不是,你没理解我的意思!”“别啰嗦,我比你有经验,听我的准没错!”想想看,每次听到有人这么跟自己说话,你是不是会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这种没办法、不可能、才不是,就像一堵又高又厚的墙,一下子横在眼前,让人觉得自己被否定,失去发言权。
为了保护自己,你很快就会被激怒,想要反驳对方,于是情绪就会越来越高涨。接下来的剧情大家都熟悉了,常常是谈话没进行几句双方就吵起来了,一心想要扳倒对方,证明自己是对的。
换位思考一下,你不喜欢听到这样的负面词,对方也肯定不愿意接受。了解了这一点之后,为了避免谈话进行不下去,下一次当你要回应别人的观点时,可以先创造对方的确定感,让对方知道你接受或者喜欢他的哪一个部分,再说出你的观点,这样会更容易展开谈话。
小华是一家公司的策划部员工,她和主管经常因为策划方案意见不统一闹得不愉快。于是小华来到本书作者开设的事务所寻求解决方案,作者请她还原一下平时她和主管的对话。主管说:“你不懂,我们公司的客户都很挑剔,你提的方案他们不会感兴趣的。”小华说:“不会的,这份策划书跟之前的很不一样,我们增加了很多新点子。”作者一听就发现,这两位的话都充满了负面词,这肯定不利于谈话的进行。在作者的建议下,小华改进了自己的说话策略。当主管说“你不懂”之后,小华说:“是的,您一定是最了解公司客户的人。”这句话的重点在于,不急着解释自己的方案,而是先为对方创造确定感和认同感。通常人们面对称赞,口气反而会收敛一点儿,所以主管会更加容易接受小华的进一步解释,从而推动对话继续进行。
如果说负面表述像一堵墙,使沟通难以进行,那么还有一类表达就像迷宫,让人不耐烦。在高难度对话中,经常要处理立场问题,可是有些人担心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会被讨厌或者被要求负责任,因此习惯用随便、看看吧、再说吧这类词语来逃避。最可气的是,这类人往往还很喜欢放马后炮,因为他们迷宫一样的回答给自己留了余地。
如果你发现自己在冲突中,很喜欢回答“擦边球”,一定要调整这样的习惯,尽量用明确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态度。就算是真的无法马上回答,也要先用完整的语句表达自己的立场,比如说“请再给我一点儿时间思考,我会在明天早上回复你”,这句话就比看看吧、再说吧要明确许多。当然,你得保证在约定时间内,清楚地说明自己的想法。
这就是作者给出的第六个内容:没有人喜欢被否定,所以要少用负面词和不确定词,这样可以减少冲突和反感,推动高难度对话顺利进行。
第七部分
最后,作者还给出了一个建议:想要妥善处理高难度对话,就要负起责任。
如果你想通过对话解决问题,就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对话的重点不在于指出错在谁身上,而是要明确谁不愿意看到错误再继续发生。
就像你发现客厅地上有脏东西,应该直接把它捡起来扔掉,而不是坐在那里不停地抱怨家人不爱干净。因为这样争论对错很没有意义,只是在浪费口舌,所以,如果你想解决问题,就要负起责任,把话说清楚,而不是理所当然地要求对方配合自己的想法或者意图去做事。
庄子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大概是说,你驾船在河道航行,不巧起了大雾,这时你隐约看见对面驶过一条船,于是你对着船上的人大喊大叫,让他赶紧避开。结果对方没有反应,这让你很生气,喊得声音更大,可对方还是不动。这时你心想:“好啊,你不动,我也不动,看看谁的船先沉!”直到两船相遇,你才发现对方的船上并没有人,只是停泊在水面上而已。这时你想把船移开,可是灾难已无法避免。
在冲突中,指责对方要为我们负责,就像是假定船上有人,就该无条件配合你的要求去转向。但实际上,你推测的坏人可能并不存在。反过来讲,就算船上有人,你也要问问自己,究竟是安全比较重要,还是争论谁是谁非比较重要?相信你心中会有最好的答案。
这就是作者给出的第七个内容:想要妥善处理高难度对话,就要负起责任,而不是争论谁是谁非。
说了这么多,我们来总结一下作者给出的处理高难度对话的技巧:
人在压力情境中,身体比语言更诚实,所以在进行高难度对话时,记得观察对方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这样能帮助你获得更多真实的信息;
对方使用过多的发语词和品格证词,都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你需要仔细辨别,听出话语里的秘密;
负面词和不确定的表述就像是墙和迷宫,会妨碍交流,所以你要尽可能用正面的和确定的表述,来保证高难度对话顺利进行;
一味指责对方,纠结于谁是谁非,对高难度对话毫无帮助,想解决问题就要让自己负起责任。
总结
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本书讲述的内容。
作者首先告诉我们逃避和恐惧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关系恶化,因此要勇敢地直面冲突。
接着作者又指出了高难度对话的误区和陷阱,不能把人和立场区分开来,以及分不清沟通和闲聊,这两点导致我们不能很好地处理高难度对话。
最后,作者给出了高难度对话的几个技巧,概括起来就是仔细观察身体语言和微表情、听出对方话语里的无意义词语和品格证词、少用负面词和不确定表述以及承担责任而不是争辩谁对谁错。
其实,光了解了这些技巧并不一定能处理所有的冲突,生活中的很多状况都需要你去亲自体验。
希望你听完这本书以后,能够逐渐通过实践培养属于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活出自己的生命样貌,删去多余的杂音,留下值得守护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