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把割开社会脓疮锐利的切刀——读《雾都孤儿》
十九世纪中期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发表了第一部社会小说《雾都孤儿》,影响了英国社会一百多年。书中的人物名字成了贬指骄傲小官吏和幕后教唆犯的同义语,同时也派生出了“妄自尊大”这一个词来。至于书中主人公一句“我还要”,更是被后人出于不同的需要而评论、借用和援引。前苏联收录了两百卷《世界文学丛书》,其中收录了狄更斯的作品就是《雾都孤儿》。
一八三一年,狄更斯发表小说《奥列佛.退斯特》后译者改名为《雾都孤儿》。作品通过孤儿奥列佛不幸的遭遇,揭开了英国社会底层真实的境况:奥列佛就像千万贫穷、屈辱的人们一样,生活悲惨,无家可归,只有进入贫民习艺所。所谓的贫民习艺所,实际上就是穷人的监牢,人间地狱。一八三四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济贫法,取消了对贫苦人的一切金钱或实物的救济,只承认一种救济方式,即贫民习艺所。英国政府不愿意看到饿殍倒毙街头,企图掩盖社会的丑恶,才为失业者设立了这个收容所。主人公奥列佛在贫民习艺所吃不饱,穿不暖,还受尽欺辱,最后逃到伦敦,又不幸落入賊窟。故事结尾情节是他被人挽救,坏人受到了惩罚。
笔者注意到这一点,小说的意义并非只是简单的惩恶扬善,而是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揭露人吃人社会制度的真面目,揭露贫民习艺所这种虚假的“慈善”机构的实质,愤怒抨击对童工的残酷剥削压迫,就如鲁迅揭露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封建礼教人吃人一样。同时,作者还揭露了英国法律的虚伪,置贫穷人以及他们的子女于不顾。像奥利佛、南西、恰利等等这样贫穷人的孩子,他(她)们从贫民习艺所出来,又被黑社会利用,被迫走上盗窃和抢劫等等犯罪的道路。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她)们无依无靠,面对生存的压力而得不到救援。作者将笔作为一把割开社会脓疮锐利的切刀,将这些溃疡腥臭的脓疮切开,并暴露在千万个受压迫受屈辱的劳动人民面前,使他们觉醒。
作品之所以触动了英国社会制度吃人的实质,是因为作家的亲身感受。狄更斯十岁时全家被迫迁入债务拘留所,他十二岁时就开始独立谋生,以求生存。所以,作家十分同情挣扎在死亡线上千万受苦受难的人民,责任感促使他拿起笔来,去揭露,去呐喊,去抗议,去唤醒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