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写作能力

写作的内在机制

2019-01-16  本文已影响267人  寻虎

有个人吃了七个馒头,饱了,他叹息道:早知道吃第七个馒头就好了。写作者常有这样走捷径的心态,希望学到套路,来个速成,却不愿意探究写作的内在机制,到处找《文章作法》之类的技巧书看。写作从初始的单元开始打造,那么什么是初始的单元呢?

感受是什么

很多时候我错将感觉到感受,比如看到一个街头一个乞丐,有所感动;看到一对情侣吵架,想到其他事情。这些都不是感受,而仅仅是浅层的感觉。

感受是领受,是经过时间沉淀的生命感受,而不是生活感受。每个人都有生活感受,酸甜苦辣。你今天觉得生活甜,可能因为升职加薪了,明天觉得生活苦,可能是因为失业了,或者和女友男友分手了。这些感觉本身没有错,也是浅层感受,并未发酵为生命感受,只是停留在日常的判断上,辛劳、道德、人际关系、压迫、抗争等等,并非生命体验上的孤独与自由、希望与恐惧、永恒与瞬间等形而上的直觉和领悟。

生命体验沟通人与人之间,沟通全人类的精神层面,文学艺术是精神产品,引领人向上攀升,它是脱离现实脱离功用的。

 感受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

文学作品反映心灵,写一段秘史,通往神话,超越日常,都得从这些深层的感受,深层的意象出发,才可能有生命体验,才能有形而上的光晕。 

老人与海   

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逮住。头四十天里,有个男孩子跟他在一起。可是,过了四十天还没捉到一条鱼,孩子的父母对他说,老人如今准是十足地倒了血霉,这就是说,倒霉到了极点,于是孩子听从了他们的吩咐,上了另外一条船,头一个礼拜就捕到了三条好鱼。孩子看见老人每天回来时船总是空的,感到很难受,他总是走下岸去,帮老人拿卷起的钓索,或者鱼钩和鱼叉,还有绕在桅杆上的帆。帆上用面粉袋片打了些补丁,收拢后看来象是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子。

先酝酿,感受有了,意象就慢慢浮现。比如一个车站,一块草地,一个房间,铁道口,一个小镇,下雨天……人慢慢就出现。人往往是稍后出现的,场景是先出现的。这差不多就有了意象。

而教材或者常识告诉我们,要去生活中找感受,记录感受,这是心外求法,必然一无所获。心内求法,一应具足。每个人都有感受,但都处于等待召唤的状态,眼睛必须向内,才可以挖掘。

现象和本质

只有生命体验,其意象才是现象,事物的本质显现了具体形象,因此意象方才意指了本质,具有召唤真理的力量。意象附着了情感和意味,都是生命体验。

意象打捞的机制,我也找不到理论上的根据,只能说体会,因为它是个人的体验,每个人的体验都不同,但有大致的模式。

我们经常说借景抒情,但是准确说还是意象场景的描写,因为有意味的印象深刻的意象,总是从某个场景开始的,然后再到人。这可以从很多名著里看到,我检查了我写的所有小说,包括部分散文都如此,以前也没有这样总结过。

但不是说开篇就描写场景,而是说意象是从场景的浮现,慢慢被打捞上来,场景附着了人和情感以及意味。

好的电影往往也如此,先特写一个房间,或者一个昏暗的街景,或者群山……

人和场景也有一同出现的,但是场景总是清晰些,慢慢人物才看清。

心理治疗上的催眠,似乎也是如此,催眠师问被催眠的人:现在在身处何处,看到了什么,记忆慢慢被唤醒,这大概是一个深层心理机制。关于催眠的书,或者这一类小说,都有这样的描写。

韩国电影《姐姐》的开头也典型。

故事简介:童年时代,一场凶猛的洪水让年幼的允熙体会到了死神擦肩而过的恐怖滋味,所幸允熙得到了弟弟的救助才得以保住性命,但是弟弟却在洪水中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这个雨景,勾起了姐姐的回忆,他弟弟在一次大雨的洪水里死了。

所以开篇描写下雨了,姐姐在看电视上说暴雨的情景,不断回忆过去,很多记忆闪回。

这就好展开了,意象带出很多东西出来。

稍微好看一点的电影基本上都如此。比如一下雨,她就请假不上班。电影只要看三分钟,就会觉得味道很足,能沟通观众内心。

《拯救大兵瑞恩》开篇也很震撼,老兵去墓地看望战友,画面闪回到奥马哈海滩,冰冷的海水,阻挡登录的钢铁障碍,故事展开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