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嘛,去不起了
周末去商场买衣服,三观被刷新了。内心一直在发出天问:现在大家都这么有钱了吗?还是只有我这么没钱?
品牌女装店里,普普通通的衬衫、牛仔裤,至少7、800元往上;随手拿起一件质地也不咋地的毛衣,标价不会低于1000元,还没有折扣;再看看羽绒服,短款都要3000元起跳。
啧啧,是要逼死工薪族吗,工资完完全全涨不赢物价。这都还没有去什么高档名牌、私人订制呢,只不过去普通商场逛了逛正常品牌,就已经感受到来自现实深深的鄙视了。说好的宜居三线城市呢,说好的低生活成本高性价比收入呢,童话里果然都是骗人的。
不过呢,好不容易去逛街,也相中了合适的,贵也要咬着牙买。虽说千金难买我喜欢,但是细细掂量,还是要感叹一下性价比没有那么的高——简单一套卫衣、短裙,外加一双袜靴,就花了小两千。作为一个要养家糊口的工薪青年,我只好抱紧钱包和自己,忘掉肉疼,努力工作!
商场啊,真是去不起了。问了一圈闺蜜、同事,原来大家都有这种感觉。于是纷纷表示,还是像学生时代那样回归某宝战场,多花点时间,淘点物美价廉的穿穿。
碰巧最近在高校附近培训,女同事们成群结队逛街扫货。每每回来,都战果颇丰,虽不是啥品牌,却也不乏款式时尚、质地尚可的衣服,纷纷感慨,还是学生的物价比较友好。
从商场到淘宝再到学生市场,就是赤裸裸地消费降级。这两年,消费降级的不仅仅是在买衣服上,还体现在很多方面:
手机。工作以来,从来都只用苹果手机,还都是买最新款,均价6000元左右。今年,尤其是在看到苹果最新款报价后,果断入手国产网红款,就是“照亮你的美”的那部,总价不到3000元。用了近一年,意料之外地趁手。国产手机的“好”跟苹果的“好”不是一个类型,自有其强大的地方。
吃喝玩乐。以前一到周末就和邱先生或者朋友一起四处浪,吃饭唱歌看电影逛街,真正做到了工作日给自己赚钱,休息日再把钱拿去给别人赚。现在呢,不再频繁出入电影院,除非是等不及的口碑片,不然的话在家充个会员捧着电脑看看也不错;不再老是下馆子、胡吃海喝,有空自己做做饭或者去闺蜜家蹭饭(前提是你得有个比你勤快的闺蜜以及一个像我一样厚的脸皮),又卫生又好吃;很少去唱歌了,更愿意去公园、博物馆什么的逛逛,省钱又有趣。
如此种种,细数起来,能跟你叨叨一宿。以前那个只想满世界蹦跶的小女孩,终于学着主妇的样子,拿起小算盘,精打细算起来。原本以为,种种消费降级下,每年支出怎么着也得下降点吧。一看账单,发现想多了。不仅没少,反倒差点创新高。仔细分析下发现,正如越女所说,所谓消费降级,无非是年纪大了,消费的重心转移了。
以前就是吃好玩好,把自己照顾好。现在要学着关心父母,照顾小孩,尽量为家里方方面面做打算。提两样花费感受感受:
保险。身边的同事朋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了保险意识,除了基本的社保、公司补充保险,往往还会加买商业险。这一块就是一项很大的花费。拿我们家来说,配置完重疾险、寿险、意外险等基本类别,且选择消费型的情况下,每年还得花上一万出头。如果是像我野生闺蜜那样只能接受储蓄型保险,花费至少翻番。
注重生活品质,照顾好父母和小孩。工资有限的情况下,会把钱更多地花在实实在在的东西上。在一定范围内,食材选好的,衣服鞋子要穿着舒适,添置家具要讲究环保。父母孩子的吃穿用度,倒不需要刻意强调名牌,但品质就一定要精良。
这样看来,我只是在一些“浮夸的”东西上消费降级了,而在最在乎最想关注的地方消费升级了。
有点无奈,我终于也必须要去做“大人”了,做“大人”该做的事情,变成“大人”该有的样子。
那么,请至少不要变成一个无聊的“大人”吧,承担责任的同时,活得再潇洒恣意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