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理学宗师薛敬之及其学术思想考略(上)
收到陕西渭南薛发民宗亲发来的信息:我是明代史称关西夫子薛敬之的后人。
现据史料考证如下。
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官底镇下薛村,长眠着一位我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学者,他就是明代关学的重要传人、时称“关西夫子”的薛敬之。
薛敬之(1435年——1508年),字显思,号思庵。他天生姿容秀美,美须髯,腹有七颗赤痣,左膊有一胎里带来的“文”字,黑入肤里。五岁即喜读书,不与同龄小孩玩耍,尊儒重道,乡人以道学呼之。
年龄稍长,薛敬之拜理学大师周蕙为师,每天闻鸡而起,到周家门前等候开门。进门后扫洒设座,跪而请教,执礼甚恭。从此,就有了“周门候启”的典故。
薛敬之从小天资聪明,刻苦攻读《中庸》,遍读佛家、道家之书,经过十多年的攻读,终于悟出了儒、佛、道互补,互相联系的道理,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
薛敬之常对人说:周先生品行高尚,学近伊洛,这是指宋代的程颐、程颢,我以为师。陕州陈云逵洁身自好,事必躬亲,我以为友。我所以有今日者,多此二人之力也。
景泰七年(1456年),薛敬之为渭南学生,自为学生始,举止端严,不同于流俗。十六七岁即应乡试,应乡试十又二次。考试成绩总是居于上等。提学皆优异之,不以学生待之。
成化二年(1466年),薛敬之被县上推荐入国子监。观其言行举止,太学生们都惊呼关西又出了个横渠。
横渠即北宋哲学家张载,居陕西眉县横渠镇,世称横渠先生,张载是中国历史上理学四大学派之一关学的创始人。
在太学里,薛敬之与开创江门学派的广东新会人陈献章齐名。
薛敬之潜心研习、著书立说、开门讲学,让思想的力量在混沌的封建时代闪出亮光。他的“气本论”理论,奠定了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地位;薛敬之心怀天下苍生的“立命、立心”之念,为万世开太平,更是饱含着对天下苍生的关怀与怜爱。
薛敬之不仅是大学者,还是个大孝子。在太学期间,父母相继去世。闻听噩耗,悲痛欲绝,他竟赤脚哭号奔丧。当时积雪盈尺,泥泞遍道,亦不知避。后来因此落下了终生脚疾。母亲爱吃韭菜,母去世后,他终生不忍食韭。
上司为薛敬之文章惊奇,又观其身材高达魁伟,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提拔薛敬之为山西应州知州。
明时,朝廷多以进士举人为知州,而薛敬之却以岁贡(州府县选送入国子监的生员)被提拔,可见是被格录用。
在应州任上,薛敬之大力鼓励民众耕稼纺绩。春耕生产时,他亲到田间视察。有家庭困难者,就送给种子。民贫不能婚丧者,给予资助。买母畜数十,送与孤独,令其繁殖。不三四岁,应州积粟四万余石,干蔬万余斤。随即遇上荒年。应州民众免于饿死,还有三百余家逃荒者返回,皆予衣食,修葺其屋。又立义塚,埋葬死于道者。获盗贼,不轻贷,故道不拾遗。尤重学政,常为穷学生提供灯油纸笔。
应州南山有虎患,薛敬之仿唐代韩愈任潮州刺史时,写《祭鳄鱼文》,为百姓除患。薛敬之为文祭之,曰:吾无虐政于民,而虎何居食吾赤子?旬日,虎渍于壑。肖家塞北,瀑水涌出于中田,势汹,若将溺人。
薛敬之祭之曰:是将没吾民乎?恶在其为民父母也!痛自刻责。忽瀑水如鸣雷下泄,人得不溺。有狐狸精为妖,民惊恐。薛敬之祝神明,狐死,不为妖。
应州有井,水黄且咸,不可人食。忽一日,复为白水,其味甘。若此者,时人皆称系薛敬之善政之证验也。
应州有一木塔,是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结构塔式建筑。弘治三年(1490年),时任应州知州的薛敬之亲自主持修缮,并欣然提笔,写下了玩海、望嵩、挂月、拱辰八个大字,制成四个匾,分别悬挂在木塔第五层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今仍存三块。
应州人视薛敬之如父母,为其立有生祠,还立有《应守薛君政德碑记》石碑,以报其恩。
薛敬之的政绩,不仅为老百姓称道,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史料上称其“奏课(官吏的考核成绩)为天下第一。”
时巡抚诸老,深异薛敬之,累荐于朝。谓薛敬之学行才术,非徒止区区郡邑已也。
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薛敬之迁金华同知,东南学者陈聪等数十人登门求教。薛敬之在金华为官二年,即告老还乡。
薛敬之创造的“民胞物与”思想认为,天地万物有着一体之仁。所以应当爱亲人,爱身旁人,爱众人,爱众生,爱万物,爱天下。此情此心廓然大公,有着博大悲悯的情怀和海纳百川的气度,如此,才真正实现了人内在的重大价值;生命也才会闪耀出自性本有的真美善的光芒!
薛敬之的学说,注重“理气”,认为“一身皆是气,惟心无气”,“未有无气之性”。“风雷变化,气使然也”。主张宇宙遵循“无极-太极-天地-五行-四时-人”的演化过程。
北宋的关学起于北宋眉县张载(横渠),传于薛敬之,使其成为明代理学的一个主要学派。
薛敬之的人性论是对前人人性学说全面的批判性总结,意识到人性有一般与特殊之别,这是一个重要贡献,从而开创了人性学说的新阶段。明末著名理学家黄宗宪曾高度评价人性说,认为它大有功于“圣门”。这是对最初由北宋张载所创始,后来又经程颐、朱熹加工改造的宋明理学中占统治地位的人性学说的创造性思维模式的创新。
薛敬之以捍卫儒术、反对释、老自任,在理论上批判了佛道的许多观点。同时,他还特别重视躬行礼教的道德实践,反对把”心性之学“仅仅当作空谈。
薛敬之的传统学风在很长时间内一直影响着后世的学者。因此,以至连理学中著名的心学代表明代的王守仁也说:关中自古多豪杰。其忠信沉毅之质,明代英伟之器,四方之士,吾见亦多矣,未有如关中之盛者。(见《王阳明全集》卷六《答南元善》)
明政德三年(1508年)二月二十七日,回乡十年后,薛敬之卒于故乡渭南老家,终年七十四岁。
曾师于薛敬之的关学集大成者、礼部侍郎高陵学者吕柟为其撰写了碑文。
薛敬之后来被收入陕西渭南的乡贤祠。时任渭南主事张治道为其撰写了《思庵薛先生入渭南乡贤祠记》。
薛敬之的后人,官底镇下薛村薛氏族人,每年清明都去渭南扫墓祭祀。
薛敬之的后人主要分布在下薛村、下薛新庄和蒲城县原任乡的庵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