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华与华书房之大学华杉大学

#华与华书房#《大学》笔记【9】爱有等差

2017-10-22  本文已影响754人  华杉2009
#华与华书房#《大学》笔记【9】爱有等差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要做到诚意,先得致知。要致知呢,又要先格物,这就是格物致知。

朱熹注解说,致,是推到极处。知,就是识。致知,就是推极我的知识,要让我所知的无所不尽。格,是至;物,就是事物。格物,就是穷极事物之理,要让那极处无所不到。

张居正说,心之明觉谓之知,若要诚其意,就必先推及吾心之知,见得道理无不明白,然后意之所发是真是妄,才不会错杂。所以说,要诚意,先得致知。

这么说,致知,就是说你得懂道理,所有的道理都懂。你懂得,才能辨别是非,才能诚意正心。

张居正接着解释格物:理之散见寓于物,若要推及其知,在于穷就事物之理,直到那至极的去处,然后所知无有不尽,所以说,致知在格物。

这“格物致知”,是《大学》里一大学案,我们先把话头放在这里,后面还有专门章节讲。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是八条目的次序。朱熹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前面五条,是明明德的事。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新民的事。格物致知,物格而后知至,知什么呢?就是知止。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得其所止的次序。张居正说:要知所先后,而循着这次序下功夫。

这就是大学的三纲八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是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八条目。

张居正讲解说,这是重复说上文的意思。人能格物,于天下事物的道理,一一都穷就到极处,然后心里通明洞达,没有一点亏蔽,那么就可以做到致知了。知到了至处,然后善恶真妄,都见得分明,心上发出来的念虑,都是真实,没有一点虚假,这样就可以做到诚意了。意诚,然后就能去得私欲,还归天理,心中虚灵的本体,可以端正无偏,这就是由意诚到心正了。心既正,然后能检查约束自身,以就规矩,然后凡所举动,都合道理,而后身无不修。身修,然后感化那一家人,都遵我的约束,家可得而齐也。家齐,然后能感化那一国的人,都听我的教训,国可得而治也。国治,然后能感化那天下的人,都做良民善众,与国人一般,然后天下可得而平也。如此反复强调,一是强调次序不可紊乱,二是强调功夫不可缺略。八条目,一条都不能少,先后次序不能乱。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一是,朱熹说,就是一切。从天子到庶人,一切都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张居正说,本,是修身。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否,是不然。一定是自己先修身,然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自己不能修身,就是根本先乱了,却要使家齐、国治、天下平,必无此理。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张居正讲解说,厚,是对自己家人;薄,是对本国与全天下的人。家国天下的人,虽然都是应当爱的,但家是亲,国与天下是疏。亲的在所厚,疏的在所薄,必厚其所厚,然后才能及其所薄。若不能齐家,就是所厚的却先薄了,却要治国平天下,将那薄的,反而加厚,必无此理,未之有也。

这是儒家很重要的价值观,就是爱有等差,亲疏有别。人总是先爱自己家人,然后才能去爱别人。如果一个人自己家人都不爱,却去爱别人的,那必有蹊跷。

易牙烹子就是这么一个极端的故事。齐桓公有一次跟易牙聊天,说寡人尝遍天下美味,唯独没尝过人肉的味道,真是遗憾!齐桓公此言,并不是真要吃人肉,易牙却记在心里,把自己的儿子杀了给齐桓公吃。他为什么要杀自己儿子,或许觉得一国之君,不能做强盗去抓小孩来吃,而他自己的儿子就是自己的财产,自己可以做主。齐桓公吃到人肉,味道没尝过,问是什么肉,易牙才汇报了实情。齐桓公觉得震惊,但是居然也觉得感动,觉得易牙对国君的忠诚和爱,竟然超过了自己的亲骨肉,对易牙更加信任。

管仲临死告诉齐桓公,一定要疏远易牙,管仲就说,易牙为了满足国君不惜烹了自己的儿子,没有人性,一定不能把他留在身边。

齐桓公没有听管仲的,到了晚年,齐桓公重病,诸公子争位内战,易牙把守宫门,假传君命,不让任何人进宫,齐桓公无人照顾,活活饿死,饿死之后也没人管,尸体在房间里摆了六十七天,蛆都爬出窗外了,内战终于结束,新君继位,才把尸体收敛安葬了。

一个人,如果对领导,对他人的爱,竟然超过了对他自己家人,自己亲骨肉的爱。或者自己家人不管不问,成天去帮助别人,那一定不是真爱,他肯定有其他诉求。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旧本颇有错简,今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

右,就是上文。左,就是下文。因为古代的书是竹简竖着由右到左写的。

上文是《大学》第一章,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的,所以是“经”。下面呢,还有十章,是曾子的话,曾子的门人记录的,所以是“传”。朱熹说,旧本有的地方有错误,程颐老师重新勘误确定。因为这个传文呢,总是引用很多经文典故,所以又考证经文,看看先后次序,文理接续,血脉贯通,深浅始终,都达到至为精密的地步,你一章一章熟玩熟读,详细体味,时间长了,自然体会得。

#华与华书房#《大学》笔记【9】爱有等差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