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阴阳易学

从汉帛书《要》看孔子之学易

2019-05-17  本文已影响2人  易论周道

  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子赣曰:“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繁。’赐以此为然矣。以此言取之,赐缗行之为也。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夫子曰:“君子言以矩方也。前(剪)羊(祥)而至者,弗羊(祥)而巧也,察其要者,不×(诡)其德。尚书多勿矣,《周易》未失也,且又(有)古之遗言焉。予非安其用也”……“赐闻诸夫子曰:‘孙(逊)正而行义,则人不惑矣。’夫子今不安其用而乐其辞,则是用倚(奇)於人也,而可乎?”子曰:“校(谬)哉,赐!吾告女(汝)。《易》之道……故《易》刚者使知瞿(惧),柔者使知刚,愚人为而不忘(妄),×(渐)人为而去诈。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虑。纣乃无道,文王作。讳而辟(避)咎,然后《易》始兴也。予乐其知……”子赣曰:“夫子亦信其筮乎?”子曰:“吾百占而七十当,唯周粱(梁)山之占也,亦必从其多者而已矣。”子曰:“《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守〕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史。史巫之筮,×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
  
  以上是汉帛书《要》第八章,记载的是孔子和子贡关于《易》的对话。
  从这段文献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孔子是周游列国时才学的《易》。“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当时的书是竹简,不像现在的书可以随身携带,如果不是在外面行走,是不会有“行则在囊”的情况出现的。
  第二、孔子学《易》之前只是把《易》看作是占筮之书,他认为没有德行的人才趋向神灵的保佑,缺乏智谋的人才去频繁地占筮(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繁)。他对学生的教导是:“孙(逊)正而行义,则人不惑矣”。
  第三、对《易》并不重视的孔子在鲁国辞官后周游列国,由于一开始就诸事不顺,到处碰壁,致使自负的孔子逐渐对前途感到困惑,不得已,只好“急来抱佛脚”,试图通过占筮来寻找原因和了解未来的吉凶祸福。“知谋远者,卜筮之繁”,孔子一定没想到他对弟子的“它日之教”竟然会应在他自己的身上。从这点可以看出,孔子学易的缘由,跟现在许多的人因为生活事业不顺而问卦继而学易,实际上是一样的。
  第四、在开始时,孔子应该是频繁地占筮的(“吾百占而七十当”),为此还受到了弟子的质疑,(“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繁。’……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
  第五、占筮对孔子来说似乎是有好处的。频繁地占筮使孔子对易的卦爻辞细加玩味,并发展到不沉迷于占筮(“不安其用而乐其辞”),在这方面孔子很了不起,后世大部分学易用的人是做不到的。孔子透过对易的卦爻辞的理解,发现《易》有“刚者使知瞿,柔者使之刚;愚人为而不忘,×人为而去诈”的作用,他认为这就是周文王的遗教(尚书多勿矣,《周易》未失也,且又古之遗言焉)。这个发现一定让相当兴奋,且信心满满,当子贡提出“赐闻诸夫子曰:‘孙(逊)正而行义,则人不惑矣。’夫子今不安其用而乐其辞,则是用倚(奇)於人也,而可乎?”的疑问时,孔子很自信地用“校(谬)哉,赐!吾告女(汝)”这样一种纠正错误的、肯定的语句来开头并作答的。
  第六、孔子认为自己发现了《易》的“德义”后,他读《易》时就把“德义”放在了首要的位置(“我观其德义耳也”),而占筮则放在了次要的地位(“我后其祝卜矣”)。
  第七、孔子将学易分为“占(赞)、数、德义”三个层次,将用易者划分为“用‘占’的,为巫;用‘数’的,为史;用‘德义’的,为圣贤”三个阶层。他把“德义”放在首位,因为他要效法圣贤。由此可以感觉到孔子对于自己对易的卦爻辞的“德义”的发现,是相当自满和自负的。
  孔子无疑是聪明的,但是他对八卦六十四卦是怎么成象的并不清楚,当然也就无法知道《易》卦爻辞是怎么编撰的。易爻辞卦辞,是依附于阴爻阳爻以及六爻组成的卦的,易最基础的“卦怎么来”这个问题孔子没有解决,那么他所发现的“古之遗言”,除了可以认为是他个人对卦爻辞的文字的理解,还可以认为那是他找到的可以强化他所创设的儒学的元素,并不是真正的“文王遗教、圣人德义”。结合我在《“由上往下”的画卦法才是周易易卦正确的画卦法》一文中指出的传统《周易》易卦“由下往上”的画法源自儒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可以初步断定,孔子解易的卦爻辞、作《易传》是因为从易的卦爻辞中发现了可以强化儒家学说内容(即“德义”)。这一点决定了孔子不可能去探究易的本原以使能站在《易》的角度去解释《易》,而只能是站在自己创设的儒家学说的立场上,用儒家学说的知识范型和价值义理去解易。也就是说,传统的《易》实际上儒化了的《易》,而不是春秋之前的《易》。这样的《易》有什么理由认为它是正确的?!我认为没有弄清八卦六十四卦是怎么成象之前,对其卦爻辞所以的解说根本都是臆说,没有什么正确性可言。
  
  说明:这篇文章是我2003年11月2日找到“从一阴一阳开始持续不间断地演变成八卦象、六十四卦象”的方法,以及不断排演阴阳演变成八卦象、六十四卦象得到阴阳衍变规律后的认识。最早于2004年底发表在《国学网》论坛,随后还转贴到《人民网》强国论坛、龙隐网论坛,用的是“冯易初”这个笔名,但是现在上这些论坛已经找不到了原来的帖子,目前能够找到并转贴的是2006年5月4日发表在百度贴吧:周易研究上的帖子,没有删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