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没有opower
导读:美国Opower模式作为家庭用能管理领域最成功的模式之一,已被众多能源互联网领域的大咖引为经典案例。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美国互联网发展成果可以说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几乎所有美国成功的互联网模式,都能在中国找到其模仿者。但迄今为止,类似Opower这样专注家庭能源管理的互联网模式,尚无中国版。这是为什么?来看一看一位能源新玩家基于自身从业经历做出的分析。这对中国的售电公司有什么启发?
[查看图片]
4个角度一分钟读懂Opower模式
什么是Opower
Opower是由哈佛大学校友AlexLaskey和DanYates于2007年创办的一家能源数据分析公司。于2014年4月完成IPO。
Opower的价值体现
节能,平均帮助用户节能1.5%-3.5%。(显性价值)
使用户可以知道自己的即时用电情况,避免不必要的浪费。(隐性价值)
Opower的两大核心功能
A.无需安装任何智能设备,便可得知家庭中制冷、制热设备每天消耗了多少电能。
B.可以看到邻居们的用电账单,从而形成对比,促进节能行为。
这两大核心功能其实都是通过数据处理得来的,类似于IOS系统根据人的定位数据以及定位时时间,可以分析出工作与家庭的地址。而Opower可以得到用户实时的电表读数以及电表位置,再结合外部天气环境以及邻居的用电信息,进而分析出家庭的详细用电情况。Opower的核心竞争力便是数据了。
Opower的商业模式
在电力市场中,现阶段Opower所做的事情为用电侧服务。用电侧这一端包含了三个主体:用户、电气公司、Opower公司,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查看图片]
电气公司给用户提供电能,用户支付电气公司电费,同时电气公司通过智能电表收集到用户的实时电表读数;
电气公司将收集到的实时电表读数交给Opower公司,并支付一定的费用给后者。后者拿到数据与费用后,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处理,并将结果反馈给用户。
[查看图片]
Opower公司的行为简化出来便是:“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反馈数据”。而以数据分析结果作为最终输出的商品,其数据收集得越广泛、越精细,则分析出的结果也会越精确。
中国式Opower困局?
从Opower的价值体现上来看,其能够帮助用户平均节能1.5%-3.5%,这一点在美国或许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但是在中国貌似对用户产生不了太大吸引力。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即用电侧服务上来看就不一样了。现在的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一直处于市场垄断地位,缺少竞争。所以还远远未到卖服务的阶段。如果以用电侧的服务作为切入点,例如两月一次的电费账单,以及梯度电费计算规则下,用户要么不敢用电,要么会超支用电。比如一些家庭客厅中的柜式空调平时基本不开。若能给用户一个直观的用电数据展示,相信会有一批用户愿意使用。
不过有需求,并不代表就好做。在中国要创办此类企业还面临着两个难题,即:数据来源、盈利模式。
难!用户数据哪里来?
在中国,目前来讲,合法的获取用户的用电数据只有两条路可走:
1、通过硬件获取
连接智能电表(或其他智能设备),通过智能电表(或其他智能设备)将数据发送至服务器,从而得到用户数据。不过这种方式显然过于麻烦,用户需要给家里安装智能设备。况且家庭电表都属于供电局招标购买提供。
2、通过电网公司获取:
与电网公司合作,从电网公司处获取数据来源。此方案与Opower公司的数据获取方式一致。鉴于国内国网与南网的垄断性,创业公司要去谈合作,貌似很难行通。但实际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供电局公司,相互之间独立,并且其用电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同时根据国务院颁发的“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相信与地方供电局合作,会是一个好的切入点。
难!企业如何盈利?
没有一个好的盈利模式的产品都是耍流氓。可以确定的是国内类似Opower的产品很难按照他们那种方式带来现金流。即不太可能从售电端即供电局方面收取费用。更不可能从用电端即用户身上直接获得收益了。
那么来看看用电服务类的产品有哪些盈利模式?作为互联网平台,其盈利模式往往会用一句最近很火的话来形容“羊毛出在狗身上,然后让猪来埋单”。
作为一家在深圳发展的企业,在此就以深圳为例,分析一下可能的盈利模式。
首先看看深圳供电的微信公众号,其每条推送的消息基本有30,000-50,000的阅读量,按10%的阅读率来计算,粉丝数应该在30-50万。并且这还没算上很多因为身处城中村无法使用该功能的用户。再以此类推到全国所有城市,那么可以预想到此平台的用户数一定是一个很大的量级。
既然有了用户,那么最直接转换成收益的方式就是广告。除此之外用电数据还可以用来分析用户的家庭娱乐喜好。寻找出用户的共同点来构建社群与垂直电商也不失为一个方向。
再回归到商品本质,电并不像其他商品一样可以储存。通常电能生产出来之后要么被消耗,要么被浪费。而用电端的需求却是时刻变动的。这也会导致价格的浮动。现在国网和南网的解决方案则是梯度电价与峰谷电价策略。但从15年最新电改文件放开售电端的大方向上看,电价始终会回归市场化,由市场来决定价格。而作为连接了售电端与用电端的互联网平台,也使得其在今后的市场中拥有无限的可能性。
后续问题:先入者的潜在垄断优势
除了数据来源和盈利模式,中国式的Opower模式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可能还存在一个隐藏的问题,先入者所拥有的垄断优势。
前段时间大家都在谈论《从0到1》,作者彼得˙蒂尔在这本书里很明确的说明了一个道理:要做大就必须垄断。而作为用电服务平台具备先发优势。其数据收集愈广泛、愈精细,则分析出的结果也会愈精确,核心竞争力也会愈强,同时后来者的进入门槛也愈高。从而形成自己的行业壁垒。这与直接参与商品交易的平台拥有本质区别,并不是依靠补贴战就能抢用户。在这一块的市场竞争中,先发优势也非常重要。
任何一次创业都是艰辛的。要么在红海里厮杀,要么在蓝海里探索。在“互联网+能源”这条蓝海的道路上,美国的Opower公司已经走在前面了。国内同样的产品虽然会面临更多的困难,但相信一定有人蠢蠢欲动,要不了多久便会有适合我们自己的产品出来。
对话:发展速度取决于国家的推动力度
在看过众多针对Opower模式的高大上的宏观分析之后,能收到这样一篇接地气的投稿,真是痛快。作者在文中结合创业经验提出了一些对于在中国推行Opower模式的困难和可能的解决方案的思考。虽然,现在的市场环境和文章提出的方案或许还不够成熟,但是能给读者和其他创业者打开一个新思路也是有价值的。
为了更多的了解作者对于Opower模式以及“互联网+智慧能源”的看法,小编也对作者张明春进行了采访,下面是部分采访纪要:
无所不能:目前民用电价还是比较便宜,在低电价情况下,消费者会有使用Opwer的动力吗?
张明春:不能够全盘否定吧,有的人买一件几百上千的商品会毫不犹豫,但在菜市场买菜时却会讨价还价。
无所不能:文中提到用户用电数据可以通过供电局公司获得,那么供电局对于提供数据这件事的态度如何?
张明春:到现在供电局是没有这项业务的,至于供电局会不会主动协调提供数据,类似BAT的公司可能会更有谈判筹码,腾讯、阿里都忙着与各个省政府签订“互联网+”的战略合作协议。但他们是否会来做用电服务这一件事却不得而知了。而事实上用户对用电数据是有知情权的,可以委托第三方帮忙做数据分析。但关键还是看团队执行力度,如果能够得到用户授权协议,供电局也不得不提供数据。
无所不能:Opower的核心在于数据分析,如果像文中所说,通过电力数据分析用户偏好,那分析样本如何获得?
张明春:分析偏好所需的数据一是用户自身的数据,二则是相邻用户的用电数据。其余的客观因素,例如时间、天气等都可以以其他方式去获得并在算法中当作参数来计算。
关于用户自身的数据,当然是越精细则分析结果越准确,而精细的数据理论上是只需智能电表就能完成。并且现在城市中大部分社区都采用了智能电表。
其次就是相邻用户的用电数据,也就是隔壁邻居的数据。当隔壁邻居的用户数越多,也会使得分析结果约准确。
无所不能:作为一名从互联网转入能源的新玩家,您觉得这个行业前景如何?对即将出台的电改配套文件又有什么期待吗?
张明春:其实前不久也就是国庆期间广东这边的一场台风,使得广州小蛮腰一度发生停电事故,而湛江更是连续几天停电。其原因为台风摧毁了附近的变电站。而如果是分布式发电,则不会有中心变电站,这也使得局部出现问题后,其余部分都能立即补上,从而降低损失。从长远角度考虑,分布式发电必定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发展速度则取决于国家的推动力度。当然,这其中还需考虑分布式发电机构、微电网的安全性、稳定性等问题。电改配套文件方面当然是希望有售电端的市场化以及分布式发电的细则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