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道轩优秀作品荟萃💿抒写情怀🍸

回家过年

2019-03-19  本文已影响12人  是梅啊

过年,还是故乡好,尤其是你的故乡恰好是乡村或小镇。

家乡最美好的回忆,大多与年有关。

就说放鞭炮吧,不像城里,规定时间规定地点,热闹是热闹,总觉得不尽兴。乡村的爆竹,一进腊月,就七七八八地放起来。

农村两大喜事,娶媳妇过大年。进了腊月,娶亲嫁女的就多起来。锣鼓声唢呐声鞭炮声,热热闹闹,一直热闹到年底。这和城里婚事集中到五一十一的光景差不多。

到年三十,从早到晚,噼啪不断,将年底的热闹推向高潮。

过年,最重要的是祭祖。年三十天不亮,到坟上请先人回家过年。一路上不说话不回头不四下张望,请的香火不能断,若路上犯了忌讳,须回去另请。因此,人们这天一准早起,趁天不亮将先人请回家,免得天明了别人打招呼。

就有人偶尔起晚了,到祖坟请香火回来,别人和他打招呼,他一声不吭,急火火地往家赶,那人不知道啊,还大声吆喝:又不是请祖宗,你那么急火干嘛!

往家赶的那人心里说:请的可不就是祖宗嘛!

供上先祖灵位,院门大开,火红的对联,火红的灯笼,红红火火过大年,让先人看看,瓜瓞绵绵,家旺业兴。让乡亲看看,顶门立户的主人回家过年来了。

所以过年还是回家过,只要还能走得动。

除夕的年夜饭,将过年推向高潮。年夜饭前,子时隆重祭祖,跪拜礼毕,就是放鞭炮,既是告慰先人的重要环节,也是家人狂欢的娱乐,整个村子陷进声音的海洋,沉在焰火的包围之中。

一根长长的竹竿,挂上火红的一挂,只听一阵噼里啪啦,接着是孩子们的欢叫或惊叫,夹杂着大人们爽朗的笑和大声的叮嘱。过年就图个热热闹闹,没个动静悄没声地咋算过年!

要是年夜饭时的鞭炮,那就更壮观!男人亲自上阵,临街的门口放,胡同里的到街口放,一盘盘的鞭炮摆在地上,放着光跳着舞,闪光映亮男人们兴奋的脸。

家里有喜事或老人长寿,不得放鞭庆贺一下?近来杂事缠身,不要放炮震慑一下?过大年过大年,敬天敬地祭祖宗,总少不了爆竹通个音信不是?

甚至还要放几次焰火。过年嘛,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图个喜庆,图个吉祥。

姑娘们总是过年的风景。过去兴戴花,时兴的簪花在初一这天,咋看咋顺眼,连最朴素的姑娘也会在发辫上别一个亮眼的发卡,爱美的更不用提了。

大街上三个一团四个一堆,花枝招展,别看都兴高彩烈,其实暗中卯足了劲,比谁的衣服更漂亮,谁的发式更时兴,谁的模样更俊俏,远处的小伙们偷着往这儿瞄呢!这种小心思让每一个都有了平日没有的羞涩和矜持,更别有风韵了。

有人就在春节暗结同心,下一年就成了羞答答的小媳妇,更是一段佳话。

初一早起,吃过年夜饭的饺子,天还不亮,人们就开始拜年了。本家长辈,晚辈是要磕头的,平辈家请了祖(又称请了爷爷娘娘),人们也要向祖宗牌位磕头。平时都忙,也难得见面,家家拜年,也联络了关系,融洽了感情。感情深厚的,执手拉家常,对酌诉衷肠,更是一年别离新年见,春光融融情意长。

平时有啥过节的,现在一拜年,一个头一声问候,那就一笑泯恩仇。乡里的淳朴就在这些风俗里也体现出来。没有过不去的事,没有结一辈子的仇。过一个年,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如今,城里的过年也越来越热闹,吃的玩的,更丰富了,可是,要说年味,还是要到乡村去,要到老家去,才是最纯最浓!

过年,还是回家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