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让孩子的路越走越宽?
工业革命前的教育注重的是作为人需要的解决问题能力。工业革命后,技术的革新和工匠技艺成为主流,我们的教育开始倾向培养一个工匠。我们开始停止从思考各种跨领域的问题之中去学习,而由纯粹机械式的工匠思维去看世界。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代替人工,并使我们的工作变的快捷及有效,而当我们的能力被替代时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失落感将人冲垮。而这样的我们,面对未来挑战是难以承担的。
每一代父母,总是想把自己的遗憾在自己孩子身上做出弥补。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重新定义未来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我们的教育导向也发生了改变。各界名人开始在网路上发表了未来人才的看法,而家长为了让孩子在未来更具有竞争力,也不免开始担忧我的孩子未来何去何从。
现在总有家长问我,我是给孩子选择体制内学习,还是体制外学习?我是选择美国教育还是英国教育?我是让他读国内的国际学校,还是我送她出去读国际学校?我什么时候送他出去比较好?
东有“国学教育”,西有“博雅教育” ,两种教育思想其目的都是希望将我们现有的知识与人类面临的问题作结合,我们会更了解自己能够做到什么,进而找到自己在世界上的定位。
當然要看家长如何引导与孩子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
首先,我们要分析自己的孩子天生属性是如何的,然后作出规划与引导。
我有接触到很多家长,他希望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但忽略了对孩子能力培养,单纯认为不主动报班让孩子学习,一味的让孩子玩那是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的误区。最后,在孩子读书的时候就因为能力不够,家长心急,盲目的大量的给孩子报补习班,但孩子因为受挫太多,一时间负荷不了压力,对学习产生了厌学心理,于是家长们便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其实未来人才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不难达到,但每一个孩子的天生属性其实不同,有的天生安静,有的天生闹腾,有的天生喜欢无拘无束等等,当我们充足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时,与兴趣爱好时,其实是帮助我们对他们的能力作出判断,然后帮助他们进行不同程度的引导与培养。
当一个孩子对文学充满兴趣时,我们要根据她的兴趣程度辅助他更好的,帮她提升学习的深度,阅读的广泛度。
当一个孩子对数理完全没有兴趣时,考试成绩差,其实他已经对该学科的挑战已经没有信心了。那我们要先培养兴趣,培养他建立在该学科的信心,再适当的提升难度。
当一个孩子精力太充沛,晚上不好好睡,导致第二天上课没精神的时候,你可以尝试让他去运动运动,消耗一些体力,晚上可以好好休息,第二天就有精神了。
其次,我们如何带孩子认识这个社会与人际关系。
我觉得敬畏之心很重要。首先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离不开群体。每个人都会又性格缺陷,需要用一颗真挚的心去对待所有你所面对的一切,这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和必要的素养,它是一个人立足社会之根本。其次,我们成长学会发现自己的缺陷并改善它,从而让自己在未来可以铸力前行。
最后,中西教育我该如何选择?
很难两者说谁好谁不好,一般我建议模块化理清两种教育体系所引导孩子的能力,然后根据自己孩子的天生属性自行搭配,最好不是单一选择某一方做学习哦。
【常用的思路有两种】
A:幼儿园/小学开始就读国内国际学校(国际学校重视阅读能力,学科学习范围广且螺旋型提升难度,这种好处是孩子学习之后不大容易学了后头忘前头,就算一下子没跟上也很容易可以补习上),一直到高中然后考外国大学。
B: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画完音:国内数学基础教育还是很强势的~国学教育也能教育孩子德智体美劳~),考国外国际高中然后申请外国大学。
无论你选哪一种,都免不了额外能力的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