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间谍之桥》有感
观《间谍之桥》有感
文 / 许健
一个简单的任务,作一名敌方间谍的法庭辩护律师,为什么简单?你懂的。而纽约的保险律师詹姆斯•多诺万却将事情变得复杂起来,并将自己深陷其中。
由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美国影片《间谍之桥(Bridge of spies)》,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苏联间谍阿贝尔被捕并拒绝与美方合作,可以想见对他的审判将是程式化的,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偏偏循规蹈矩的多诺万从一名律师职责的角度,不仅将阿贝尔看做一名群情愤恨的敌人,同时把他当作享有应有权利的人。正是出于这样的信念,多诺万顶住来自政府、同僚、民众的压力,甚至是生命的威胁,终使阿贝尔免除了死刑,也赢得了对方的尊敬。
不久,美军U2侦察机在苏联上空被击落,飞行员鲍尔斯作为间谍被俘,双方有了交换不被各自方所承认的间谍的想法,多诺万律师自然成了理想的中间人,他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和生命风险,历尽曲折,最终达成协议,在东德的格利尼克桥双方完成了阿贝尔和鲍尔斯的交换。
影片并没有通常大片的紧张刺激,真正感人的是其中的人物。是什么令多诺万律师与众不同?今天总有人讲信仰危机,信仰是什么?是人生的规矩底线,尽管不同人底线相差甚远,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逾越了它也就否定了自己,人生也就变成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设想多诺万律师屈于压力而只是做做样子,他自己还能自豪地认为自己是个伟大的律师吗?如果没有对每个生命的尊重,他所尊奉的信念还能成立吗?他的循规蹈矩正是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维持。高尚的生命是活给自己的,这种坦然也非大多数人所能有勇气去享受的,这才是多诺万律师藐视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片尾,鲍尔斯急于表白自己的忠诚,多诺万对他说:“别人的想法并不重要,你自己知道就好。”你知道你是一个好人吗?人永远不能骗过自己。
阿贝尔和鲍尔斯,他们和多诺万律师的持守有着共同之处,虽然某种程度上说他们都是这场游戏中的一个棋子,但为了各自的信念不惧牺牲生命,或者是一种为自己负责的自私,他们不愿成为一个丧失了灵魂的迷失者。因为有信仰,因为有认可的规矩和底线,生活便总是可以对未来的某一刻充满希望,人生便也活得有意义。因为有信仰,一切的荣耀及逆旅,纷杂变幻的世事,皆可以阿贝尔的口头禅来应对:有什么帮助呢?(又如何呢?)
导演斯皮尔伯格也有自己的坚守,影片中对飞行员用于自杀成仁的毒针两次出现,中情局对营救卷入其中的大学生的消极态度,等等,他在通过艺术手法谴责对生命的漠视。尊重每个人的生命,是人类文明的共同价值所在。正如某影评所言:“该片对于普遍情理和国际关系中的平等地位的辩护非常值得倾听,但正如所有信息一样,越轻柔的传递才越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处世不乱,君子也。
——2016年3月15日定稿
原创文字 请勿擅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