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四)指令系统

2021-08-28  本文已影响0人  AdRainty

4.1 指令格式

指令是指示计算机执行某种操作的命令,是计算机运行的最小功能单位。一台计算机的所有指令的集合构成该机的指令系统,也称为指令集。

4.1.1 指令的基本格式

一条指令通常要包括操作码字段和地址码字段两部分,根据指令操作数地址码的数目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格式

  1. 零地址指令[^OP]
  1. 一地址指令[^OP|A1]
  1. 二地址指令[^OP|A1(目的操作数)|A2(源操作数)]
  1. 三地址指令[^OP|A1|A2|A3(结果)]
  1. 四地址指令[^OP|A1|A2|A3(结果)|A4(下址)]

4.1.2 定长操作码指令格式

指令字长:一条指令的总长度(可能会变)

机器字长:CPU进行一次整数运算所能处理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通常和ALU直接相关)

存储字长:一个存储单元中的二进制代码位数(通常和MDR位数相同)

我们所说的半字长指令、单字长指令、双字长指令是指指令长度是机器字长的多少倍

指令字长会影响取指令所需时间。如:机器字长=存储字长=16bit,则取一条双字长指令需要两次访存

定长操作码:指令系统中所有指令的操作码长度都相同,控制器的译码电路设计简单,但灵活性较低

可变长操作码:指令系统中各指令的操作码长度可变控制器的译码电路设计复杂,但灵活性较高

4.1.3 指令的操作类型

  1. 数据传送
  1. 算术逻辑操作
  1. 移位操作
  1. 转移操作
  1. 输入输出操作

4.1.4 扩展操作码指令格式

采用定长指令字结构和可变长操作码称为扩展操作码指令格式,不同地址数的指令使用不同长度的操作码

扩展操作码技术.png

在设计扩展操作码指令格式时,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 不允许短码是长码的前缀,即短操作码不能与长操作码的前面部分的代码相同。
  2. 各指令的操作码一定不能重复。

设地址长度为n,上一层留出m种状态,下一层可扩展出的状态数为:
m×2^n

4.2 指令的寻址方式

4.2.1 指令寻址

指令寻址:寻找下一条将要执行的指令地址

  1. 顺序寻址:通过程序计数器(PC)+“1”(指令字长)自动形成下一条指令的地址
  2. 跳跃寻址:跳跃寻址通过转移类指令,如CALL和JMP,导致PC值改变
指令寻址.png

4.2.2 数据寻址

数据寻址:确定本条指令的地址码指明的真实地址或有效地址(EA)

数据寻址.png
  1. 直接寻址:指令字中的形式地址A就是操作数的真实地址EA,即EA=A。优点:简单,指令执行阶段仅访问一次主存,不需专门计算操作数的地址。缺点:A的位数决定了该指令操作数的寻址范围。操作数的地址不易修改。


    直接寻址.png
  2. 间接寻址:指令的地址字段给出的形式地址不是操作数的真正地址,而是操作数有效地址所在的存储单元的地址,也就是操作数地址的地址,即EA=(A)。优点:可扩大寻址范围(有效地址EA的位数大于形式地址A的位数)。便于编制程序(用间接寻址可以方便地完成子程序返回)。缺点:指令在执行阶段要多次访存(一次间址需两次访存,多次寻址需根据存储字的最高位确定几次访存)。
间接寻址.png
  1. 寄存器寻址:在指令字中直接给出操作数所在的寄存器编号,即EA =Ri,其操作数在由Ri所指的寄存器内。优点:指令在执行阶段不访问主存,只访问寄存器,指令字短且执行速度快,支持向量/矩阵运算。缺点:寄存器价格昂贵,计算机中寄存器个数有限。
寄存器寻址.png
  1. 寄存器间接寻址:寄存器Ri中给出的不是一个操作数,而是操作数所在主存单元的地址,即EA=(Ri)。特点:与一般间接寻址相比速度更快,但指令的执行阶段需要访问主存(因为操作数在主存中)。
寄存器间接寻址.png
  1. 隐含寻址:不是明显地给出操作数的地址,而是在指令中隐含着操作数的地址。优点:有利于缩短指令字长。缺点:需增加存储操作数或隐含地址的硬件。
隐含寻址.png
  1. 立即寻址:形式地址A就是操作数本身,又称为立即数,一般采用补码形式。立即寻址特征为#。优点:指令执行阶段不访问主存,指令执行时间最短。缺点:A的位数限制了立即数的范围。
立即寻址.png
  1. 基址寻址:将CPU中基址寄存器(BR)的内容加上指令格式中的形式地址A,而形成操作数的有效地址,即EA=(BR)+A。优点:可扩大寻址范围(基址寄存器的位数大于形式地址A的位数);用户不必考虑自己的程序存于主存的哪一空间区域,故有利于多道程序设计,以及可用于编制浮动程序(整个程序在内存里边的浮动)。
基址寻址.png

基址寄存器是面向操作系统的,其内容由操作系统或管理程序确定。在程序执行过程中,基址寄存器的内容不变(作为基地址),形式地址可变(作为偏移量)。当采用通用寄存器作为基址寄存器时,可由用户决定哪个寄存器作为基址寄存器,但其内容仍由操作系统确定。

  1. 变址寻址:有效地址EA等于指令字中的形式地址A与变址寄存器IX的内容相加之和,即EA= (IX)+A,其中IX可为变址寄存器(专用),也可用通用寄存器作为变址寄存器。优点:在数组处理过程中,可设定A为数组的首地址,不断改变变址寄存器IX的内容,便可很容易形成数组中任一数据的地址,特别适合编制循环程序。

变址寄存器是面向用户的,在程序执行过程中,变址寄存器的内容可由用户改变(IX作为偏移量),形式地址A不变(作为基地址)。

  1. 相对寻址:把程序计数器PC的内容加上指令格式中的形式地址A而形成操作数的有效地址,即EA=(PC)+A,其中A是相对于PC所指地址的位移量,可正可负,补码表示。优点:操作数的地址不是固定的,它随着PC值的变化而变化,并且与指令地址之间总是相差一个固定值,因此便于程序浮动(一段代码在程序内部的浮动)。相对寻址广泛应用于转移指令。
相对寻址.png
  1. 堆栈寻址:操作数存放在堆栈中,隐含使用堆栈指针(SP)作为操作数地址。

堆栈是存储器(或专用寄存器组)中一块特定的按“后进先出(LIFO)”原则管理的存储区,该存储区中被读/写单元的地址是用一个特定的寄存器给出的,该寄存器称为堆栈指针(SP)。

总结.png

4.3 CISC和RISC的基本概念

CISC(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 ):一条指令完成一个复杂的基本功能。

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一条指令完成一个基本“动作”;多条指令组合完成一个复杂的基本功能。

80-20规律:典型程序中80% 的语句仅仅使用处理机中20% 的指令

CISC和RISC对比.png
  1. 指令含义:完成一条指令需要3次访存:取指—读A1—写A1

  2. 指令含义:完成一条指令需要2次访存:取指—读A1

  3. 完成一条指令需要访存4次,取指—读A1—读A2—写A1

  4. 完成一条指令需要访存4次,取指—读A1—读A2—写A3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