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文化容易学堂云泷诗话

什么样的学习才能对治我们当下的焦虑?

2018-05-14  本文已影响194人  云泷子
焦虑了,咋办呢?

最近组织了一次课程学习,和很多新朋旧友一起探讨问题,大家说的最多的还是“焦虑”。对工作焦虑,对生活焦虑,对不可知的未来焦虑……

怎么办呢?

唯有学习!学习是第一核心竞争力,是解决我们认知问题的途径。但问题也来了,什么样的学习才能对治我们当下的焦虑呢?很多朋友也说了,我没少学习呀,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各种信息扑面而来,我们每天都在学习新知识呀。

问题恰恰就在这里!

碎片化的学习,让我们学了很多似是而非的知识。我们大多数人,都是“知道分子”,看似万事通,实则都不精。用清代大学者赵翼的话说,这样的学习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他有一首诗这样写道: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子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问题依然在那:怎么办呢?

中国古代的智者,早就看到这种情况,用四个字指出了我们面对的困境——多知为败!所谓“大道以多歧亡羊,人以多欲丧身”,岔路多了,就丢羊了;妄念多了,就丢人了。

问题在哪呢?在于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智慧”。

从文字本身,就可以知道,“智”和“慧”是不一样的:

日知为“智”,学知识需要做加法,每天知道多一些,顾炎武的《日知录》就是这个道理;

日扫为“慧”,悟道需要做减法,真正的智慧就是在自己的心地上不断清扫,妄念少了,智慧就开了。

不禁想到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的“扫地僧”,前两年关于“扫地僧”的段子曾经风靡网络,“扫地僧”几乎成为了隐世高人的代名词。大隐隐于扫地僧!

但你知道吗?“扫地僧”在历史上实有其人呢。

他,叫周利盘陀伽,是释迦牟尼的弟子。说起来,这个人可不是一般地笨!释迦牟尼讲经说法,他一句都听不进去;没办法,让他像净土宗一样念佛吧,可“阿弥托佛”四个字,他竟然怎么也记不住!

释迦牟尼真是人天师表,顶尖的教育家,他因材施教,看周利盘陀伽是个清洁工,每天都用扫帚扫地,就让他念“扫帚”。他一开始念了“扫”就忘了“帚”,后来慢慢念纯熟了,逐渐功夫打成一片,用“扫帚”一念代万念,心清净了,智慧开了,后来竟成为辩才无碍的佛学大师!

神奇不神奇?!

一点也不神奇,佛学哪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玄玄乎乎呢?都是最平凡的道理,但平凡才是难能可贵的。这一点,在道家文化中,有着同样的道理。《阴符经》里就有这样一句话:

“人皆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人们都习惯尚异好奇,看到别人厉害立刻就顶礼膜拜,觉得真是神人啊、天才呀!殊不知,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个所谓的“大神”,都是从脚踏实地中来。很多我们熟视无睹、见惯不惊的东西,恰恰最有颠扑不破的价值。

说白了,就像佛教里讲的“功不唐捐”,真正的聪明人都肯下笨功夫。你现在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不会白费;当然,如果你不努力,一切都是白搭!

孟子不也说了嘛:“学问无他,收其放心而已”。把向外驰求的散乱之心收回来,眼睛向内,专心致志,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俯身甘为扫地僧吧!

我们需要俯身甘为扫地僧

在中国禅宗中,非常有名的两首悟道偈,说明了“知识”和“智慧”的区别。这就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和神秀禅师的典故。

话说五祖弘忍大师要选衣钵传人了,让大家写首诗偈,他看看谁的境界最高明。这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这事儿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嘛,肯定是大师兄神秀大师呀!

不过,神秀大师自己心里没底,他看大家没一个写,就心知肚明了:敢情大家都放弃竞争了,等着我出手呢!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偷偷地行动了!趁人不注意,他在寺庙的一面墙上写了一首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天亮后,墙边上多了一道墙——人墙。僧人们好不喧哗,觉得这首诗偈太好了,大家猜测肯定是神秀师兄写的。恭喜,猜对了!

弘忍大师听到外边一片人声鼎沸,就走出来看个究竟。他看了之后,跟同学们说,这首诗偈的境界虽然没有悟道,但也没有“误导”,大家可以抄下来没事背一背,对修行悟道是大有好处滴!(注:的确,求知悟道需要渐修的功夫。)

于是,一群乌鸦噪晚风,诸生齐放好喉咙!

这首诗偈很快就在寺庙里传开了,一直传到了一个人的耳朵里。这个人就是慧能,本来是个砍柴为生的穷孩子,来寺庙才八个月的时间,一直在厨房里舂米,大门不出,二门不入。

他一听大家都在背这首诗,就奇了怪了:“你们这是背的什么呢?”有人就把这事儿的前因后果向他说了。

慧能一听,这首诗的境界并不究竟啊,就说:“我也有一首诗偈,你们能帮我写到墙上吗?”结果,立马招来一片白眼,一个大字不识的家伙,竟然还想写什么诗偈!

打住!勿轻初学!终究还是有位居士帮着写了,写完就把大家全惊着了,看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于是,墙边又多了一道墙——人墙。僧人们又是一片喧哗,大家既赞叹诗写得好,又惊讶竟然是这个舂米僧写的!

弘忍大师听到外边一片闹腾,又出来看究竟了。结果,他看完默默无语,找个抹布就把诗给擦掉了,很平淡地来了句:“也没悟道”。于是,大家伙都安静了,各自散去。(注:这是老师爱护学生呀,怕他表现得太聪明了,招来羡慕嫉妒恨!)

但慧能却暗中得了消息,上演了一出类似《西游记》中菩提老祖对孙猴子夜半传法的故事。

慧能大师悟道的经历,和他讲授的《坛经》,告诉我们一点:智慧人人具足,个个本有,只不过被欲望和杂念遮蔽了,我们才见不到自己的本地风光。他的另一首诗偈,说的何等简捷明快: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慧能大师悟道偈让人彻悟本地风光

从这里,又引出另外一个故事。

话说当代一位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年轻时跟在台湾的大居士李炳南先生学习讲经。

补充介绍一下,李炳南先生,是山东济南人,曾做过最后一代衍圣公孔德成先生的秘书,是非常有文化、有修为的一位大德。

当时,一提学讲经的事儿,李炳南先生就跟净空法师说:“跟我学讲经,可以,但我要约法三章。”

好啊,哪三章呢?

第一,我怎么讲,你怎么讲,不能用你自己的意思增加一个字,也不能减少一个字,要规规矩矩地“复讲”;

第二,我让你看什么书,你就看什么书,我不让你看的,一律都不许看;

第三,我的能力可以教你五年,这五年里只能听我讲,不能听别人讲。

好家伙!竟然有这么霸道的老师!净空法师当时就是这样想的,可是过了不久,他就体会到了其中的好处。心,清净了,不这山看着那山高了,通过一门深入一通百通了……这方法好!他主动把学习期延长到了十年。

佛说“一切法得成于忍”

对照一下,我们现在的学习,真不叫“学习”。一边听老师讲着,一边在下边怀疑着,不仅怀疑着,还对老师评头论足着,是不是这样?

信为道源功德母,你对老师不信服,怎么会学到老师的好处呢?古代很多技能都是学徒制,徒弟跟老师朝夕相对,手把手地教,一对一地学,看来真是有道理呀!

《论语》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几乎人人当做口头禅,但是你真明白“学习”的真义吗?

这句话是打开《论语》的钥匙,但是多少人因为对这句话太熟悉了而不加深究,一直徘徊在《论语》的门外呢!

学,就是照样做,照着葫芦画瓢;习,就是像小鸟拍翅膀一样,反复练习。照样做,反复练,不知不觉就飞了起来,这时的小鸟、乃至你我,不亦说乎!

所以,学习就是要把知识放到身心上体会,转识成智;就是要把技能放到事上磨炼,熟能生巧。一切不以应用为目的的学习,都是耍流氓!

学习需要先学会“学习”

收其放心,脚踏实地,把知识放到自己身心上体会,把技能落到工作中磨炼,慢慢地,你的焦虑就没了。

这,正是学习真正该具备的态度。

最后,就用南怀瑾先生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