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僧只管看”与站桩安心
许多人站桩不是因为身体的原因而站不长,而是因为杂念纷飞,思想上不愿意站、熬不下去了。有桩友讲,我念头太多,想控制也控制不了,最后心烦意乱、度秒如年,只好下桩了。
咱们先要理清楚:站桩静下来或者说入定,是一点念头没有、像土木瓦石一样什么都不知道吗?
看看《六祖坛经》是怎么说的。智隍禅师,初参五祖,自认为已经得法,居庵长坐积二十年。按我们的理解,这算是真正的入定和修行吧?六祖有个弟子叫玄策,见地极高,到处云游,听说智隍的声名后,专门到庵里拜访,问智隍:“您在这里干什么”?
智隍答:“入定”。
玄策再问:“您入的有心入定、还是无心入定?如果是无心入定,那么一切草木瓦石这些无情之物都应该在定中;如果是有心入定,那么一切有情含识也应该在定中”。
智隍答:“我入定的时候,不见有有无之心”。这个回答非常如实,我入定没有有心、无心这些分别。
玄策马上再问:“没有这些分别,那就是常定喽。既然是常定,哪有什么出入呀。如果还有出入定这一说,绝不是大定”。这些对话,全是真心应对,没有机心弄巧。
智隍无对。随后随玄策拜见六祖,经六祖点拔,言下大悟。过去修道人,修得就差这么一层窗户纸了,经过来人一说就透,就是这么简单、痛快、直接!
看到了没?入定不在形式,修道不在坐禅。但即便是在禅法大兴的大唐时代,许多人以为坐禅就是道、什么念头不起才是定。《六祖坛经》记载了卧轮禅师的一个偈子:“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卧轮禅师的想法,落实到站桩上,我们肯定认为他练成了:因为他已经修为到断灭思想,即便遇到对境,也不会起心动念,那个菩提心天天在增长。
可是,您知道六祖是怎么评价这个偈子的吗?六祖说:“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自加系缚”。六祖专门纠正说:“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用白话讲就是:我不能断灭思想,遇到境界也起心动念,但是以无住为本,菩提那里本来无一物,怎么还有长与不长这一说呢?
六祖还说:“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引用六祖的话,就是说明一个问题:站桩也好,修行也罢,不是说修到一个念头也没有,像土木瓦石一样什么都不知道,而是有念头但不执着、不攀缘、不分别、不黏连。比如,站桩的时候想起来:哎呀,我有个电话没回。知道了这件事:如果要紧就抓紧办,不要紧则继续站,怕忘记了就先记下来。如果围绕这件事纠结不停:我该怎么给他回电话呀?他上次电话中说这些什么意思啊?他没接到我的电话会不会有想法呀……这就是分别执着了。
那么,我站桩的时候,杂念横飞、想东想西的怎么办呢?
《道德经》讲:“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故能蔽不新成”。用在站桩上可以这么理解:杂念像浊水一样,不要千方百计地想把浊水搞清、把杂念去除。想把杂念去除就是欲盈。静静地站在那里,浊者自清,杂念自去,定久生慧,浊物或杂念并不妨碍新显现的清水或智慧,清浊皆是水、念净皆归性。
《楞严经》讲:“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说的也是这个意思。站桩的当下,就像一瓶浊水慢慢澄清一样,时间长了沙土自沉,烦恼自己就没有了,那个本来的清净就露出来了。
所以,有念头不用去排。要是想排除杂念、跟念头去干仗,结论只有一个:越搅越浑,越排越乱!再一个,站桩本身就是一个修心的过程,许多桩友站桩后内心调柔了、脾气不急了,定力增强了,家庭和谐了,这就是一个明证。
有桩友讲,我站十分钟或者三四十分钟可以,但再往下实在坚持不下去了,身体出现各种的不舒服,心也越来烦躁,一会儿想看看手机,一会又去看时间,总想着别站了、下桩吧,这如何破?
突破这样的瓶颈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见地,就是一定要坚信,我们人人拥有的那个菩提自性,是本来清净的。《六祖坛经》的话就是:“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用一个白板打比方,白板上即使写满了五颜六色的字,也改变不了白板本来是白的这个真相。站桩时,起再多的念头,身体有各种的不舒服,就像白板上五颜六色的字一样,也妨碍不了我们自性清净。身心不耐烦的时候,跟着感觉或杂念打转转,那叫仁者心动、背道而驰,那是对境生心、辗转轮回;而认自性本来干净,那叫认祖归宗、背尘合觉,那是如如不动、当下清净。
让我们分享的再具体一点:站桩的时候,所有的起心动念、感触觉受,您是怎么知道的呀?是不是知觉到的。您的知觉一直没有变,变化的是念头和身体觉受。再打个比方,起心动念和身体觉受,相当于大海当中的浪花,浪花再大也是大海的作用,也影响不了大海。
我感觉累了、我不想坚持了、我想看看手机,我感觉度秒如年,我脚后跟疼了、我感觉身体不正了、我感觉到出汗排寒……如此等等,所有这些念头也罢、身体反应也好,都是我们知觉所知觉到的,都会像水泡、浪花一样变化着过去,但我们的知觉永远不会变。站桩的时候,浪浪返回大海,念念销归自性,任何变化也撼动不了大海的深沉浩瀚。有点小念头算什么,充其量只是大海中的一个浪花;身体有点反应算什么,说大了也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个水泡。任尔风吹浪打,我自巍然不动;不管念起念落,咬定本性不放。
念念销归自性,认身根的觉性而不在意身体的觉受,这是真正的“归根曰静、是谓复命”,与《道德经》所言“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完全相应。越是无身,越是入静,越有利于生命本能的发动和健康养生。
禅宗史上震古烁今的赵州禅师,住世120年,他的一段公案正好可供我们参考:
问:“二龙争珠,谁是得者?”
师云:“老僧只管看。”
我们站桩时无论有什么觉受,您也可以坚定地道一句:老汉只管觉!
如此这般,禅者风范尽出;如此这般,有朝一日得遇善知识,漆桶打破也未可知。但愿如此,定会如此!无论如何,老僧只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