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围城”里的孩子,谁来拯救?| 小星星不孤独
众所周知,国内自闭症人数已超过千万,这千万量级的“天使”降临,势必将有千万个家庭接纳,降临在哪儿是天使的事,可天使如何成长就是家长的事了。
一个“天使”的降临,必定是一个家庭的黑暗时刻,这背后蕴藏的是道不尽的酸楚,掉进深渊般的绝望,和无休止的艰辛,这是一个无法逃避的事实,它让很多新生患儿父母痛不欲生。
这样的故事,听到过太多太多,每一件都令人揪心难过,但我们今天收拾一下心情,先不聊这些令人难过的事。
生活要乐观,继续向前看,尤其是看着孩子们帅气、可爱的面容,任何一个孩子的父母都应将重拾信心,为孩子能拥有更好的未来奋力前行......
在这条前行之路上,大多数家长的第一选择一定是医院,生病去医院,找医生,这都没有任何问题,但需要强调,并不能一味地寻医问药,因为它无药可用,也无药可医。
在求学的家长中,有一部分孩子已经五六岁了。
询问康复史,竟然会有这样的对话:
Q:宝贝之前在哪里康复? A:没有康复过。
Q:什么时候发现问题的? A:3岁左右吧。
Q:那怎么才想着康复呢? A:EN......
这些家长,都是在发现孩子问题之后,选择在大小城市中奔走,求医问药,用过偏方,甚至还有迷信的。
时间流走了一大半,可孩子的“状态”却没好转。
时间错过了,耽误了,这是我听到的最心疼、最遗憾的事情。
6 岁之前是公认的康复干预黄金期,这期间里,孩子的发展是错过就回不去的,是花多少钱也买不到的,也是最耽误不起的。
接下来的一段话愿对需要的人有帮助。
☞3岁之前,若发现孩子不大对劲(不看人,不理人,不说话,不合群),要警惕!
☞不要总想着老一辈儿人说的那句“不要紧,贵人语迟”,又或者“孩子他爸小时候说话就晚,像他爸,以后就会说了”。
这或许不是纯粹的“说话晚”问题,可以考虑赶紧去医院。
☞医院要选择正规的儿童医院,三甲医院的小儿精神科、儿内科、儿童特需门诊,很多医院有专门的自闭症检查科室,进行相关的自闭症筛查诊断。
疑似或确诊的诊断结果,都不能作为孩子的固定标签。
不能就此定义他,在父母心中仍要将他视为普通儿童看待。
这虽是一个看不见的心理变化,但却是为了孩子未来心理健康良性发展,作为父母最该有的心理建设。
医院准确的诊断结果,是求医阶段的结束,也是求学(康复)阶段的开始。
用积极的心态,直面孩子的问题,求学(康复)是必经之路。
进入学校,家长不能做“甩手掌柜”,不仅孩子要学,家长更要学,因为在时间上,家长才是孩子的“常伴老师”。
只有家长更懂得教,孩子才能进步得更快。(关于教学暂不一一阐述,以后会做更多的教学经验分享)
即便求学心切,仍要保持一颗冷静的心。绝不能随意择校(康复机构),选准学校才是重中之重。
以下的点,择校时可供参考:
☞公认与自闭症关系密切的科学:
应用行为分析(ABA)
☞证明有效的方法:
关键反应教学(PRT)、行为干预、自然情境教学、时间表等14种方法,详情可查阅相关资料
☞常伴有的感觉统合失调也是干预的重点
☞学校是否为政府(残联)定点康复机构(可以用来减轻家庭经济压力)
这篇文字是多年来所见所闻所想,试着去理解每一位家长的艰辛,如果这些文字能给你一点点帮助,也算是不负我的职业吧。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愿意更多交流可以关注我,联系我~
祝晚安,好梦*^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