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3
2016.11.20备忘录
面对一、两岁刚刚学走路的孩子,当他摔跤了,他要撒娇跟妈妈要抱抱。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回应呢?
三个选项:
1、宝贝,你看树上有只鸟,走我们一起去看看。
2、快点起来,你再不起来,妈妈就走了。
3、宝贝起来吧,起来就可以抱到妈妈了,妈妈在这里等你。
看着选项,应该大家都会理智的思考,然后选3.可是我们生活中呢?如果我们就是那位母亲呢,是不是还是会被自己的固有模式所框定。
其实第一种是母亲用了转移法,试图把孩子的视线转移到鸟,但无用。想想平时很多人在跟孩子互动时,采取的策略也是这种视线转移法。孩子:“XX,你不是上个星期就已经答应我去游乐场了呀”XX:“去什么去啊,你看看你这次数学考试,退步了。”其实孩子的“跳跃思维”东拉西扯正是家长不知不觉中就灌输了的。
第二种母亲用了什么法呢?恐吓、威胁法。面对孩子的哭闹、面对孩子的不听话、不争气,家长们经常会说:“你再哭,我就把你丢出去。”或者“你下次再……就不要你了。”这类话语可能大家现在看来有些毛骨悚然,甚至在心中暗暗庆幸,还好自己不会说这样的话。但是沉下来想想,我们对于孩子经常会不自觉就用到了这样的方法去逼孩子(特别是年纪偏小的)乖乖就范。
而第三种母亲,是属于懂教育和心理学的,把自己和孩子的位置摆正。虽然你现在做不好,不怕,妈妈会给你机会去尝试,会在旁边陪着你、鼓励你。试想一下我们成年人如果天天被盯着,要交任务,或者天天骂你、对于你的心灵又能承受多少?事情会越做越漂亮吗?孩子的心灵就更精微和脆弱了,更需要我们去好好呵护。
从我们天长日久暴跳如雷极不淡定的方式对待孩子。我想到了T在课上讲到的《攻击与情绪发展的相关性》章节中的——羞愧心。辨识出其攻击欲望针对对象“客体母亲”与提供他抱持的环境的“环境母亲”是同一个人时,会让婴儿产生愧疚感,这是一大进步,之后会涌现修复的欲望。一个有愧疚感的人,愧疚是治疗中评估的重要素质。他开始会发现他的攻击性所带来的破坏力。孩子的愧疚感很重要,开始感受到他是具有攻击性的。如果意识没有成功进入到愧疚感的层面,就停留在了偏执-分裂位上。孩子的攻击性越猛烈,其实内在活力越足。我们作为家长更应该萌发出一颗羞愧之心。孩子从来都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不是任我们摆布的,我们应该从心底意识到,孩子是上天赐予的一份厚礼,是一个美好而独特的生命,我们只是作为父母有幸参与和见证了这个生命的成长历程。羞愧感的萌发是修复和重建的发端点。
课后XJ提到一处困惑?身为母亲,我们到底是该成为客体母亲供孩子使用?还是该发挥一定的主观性?
其实这是要分阶段来看的,通常0~6个月,母亲要作为客体——环境母亲被供孩子完全使用。
当孩子具备语言功能一岁左右,初步的社会化功能形成时,既要做客体被孩子使用,又要起到客体母亲,要有引领作用。很多母亲无法具备引领的能力,常常出现母亲用意志去碰坏孩子的生长。
身兼数职,真是觉得现在的客体关系章节得课下慢慢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