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中周蓉在法国呆了12年,回国后也和今年的60万海归和1

2022-04-12  本文已影响0人  作家维忆

在微博刷到一个话题,60万海归与1000万毕业生谁更焦虑?

原来我只关注了今年会有1000万毕业生要找工作,没想到还有60万的海归!

刚好我最近看到《人世间》中的周蓉从法国回到国内了,她为了找女儿冯玥,只身一个人跑到法国,陪女儿在法国读书,一呆就是12年。

她在法国的时候,除了打工赚钱,还专门学习了法语,而且说得非常好,同时还出版过几本书。

出国前就是大学里最年轻的教授了,出国镀了一圈金,这就是在今天看起来,也算是海归中的优秀生了。

而一贯自信骄傲的周蓉在回国之初,也是毫不担心自己找工作这个事,还以为肯定有大学抢着要她。

结局就是被自己出国前的导师委婉告知,她想继续在大学里当教授基本上是不太可能了。

有没有感觉无论是什么年代,都会有相似的问题?

但周蓉最后还是比较顺利的找到了一份工作,这和两个人和她的交流有关,她的导师和她的丈夫赵晓光。

导师帮她看清楚了当下的形式,而丈夫赵晓光则给她具体指明了道路。

导师主动找到周蓉,告诉她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已经不再是人才缺乏的时期了。

她的导师告诉她,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大学毕业生、博士生特别多,还有很多优秀的海归博士也回国来谋发展。往往一个教师岗位,会有近百位博士竞争。

而且导师还指出了特别重要的一点,在当时的中国,急需要的是经济分析、企业管理、科技创新人才,反而并不需要那么多文史哲的专业毕业生了。

所以

当我们迷茫不知道如何前进的时候,认清形式是最重要的,而有一个专业并且让自己信服的人,能够客观系统的分析是最好的一种方式。

显然周蓉是听进去了,所以她才会主动和丈夫赵晓光沟通她的工作问题。

先是导师的分析让周蓉开始正视现实,其次就是赵晓光给的她3条建议,让她比较快的选择了自己的方向。

赵晓光给的3条建议具体如下:

第一:不放弃当大学教授的夙愿。

第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称为自由撰稿人,或进行文学创作。

第三:审时度势,忘记自己过去的种种得意,面对现实,找到有需要人并且是自己擅长的。高才低就。

这次聊天之后,周蓉就大病了一场。

可见这次的对话,对于周蓉来说,是极为扎心的,也是醍醐灌顶的。

其实

换成任何一个人,需要从自己构筑的完美世界走出来面对现实,都是需要勇气的。周蓉做到了。

在哪之后不久,她就到一个民办的中学,当了一名数学老师。

按理说她是哲学博士,当语文老师最适合的。

她之所以选择数学老师,是因为那个学校的数学成绩不好,她可以帮助提升。

从周蓉到不担心找工作再到陷入焦虑然后又迅速走出来找到工作,我们可以总结几个非常关键的点:

第一:身边有高人指点,比如导师和赵晓光。

第二:自己愿意改变看法,面对现实。

第三:有极强的行动力。

我觉得这3点是缺一不可的。

哪怕今天你不在那1000万毕业生和60万海归中,也随时有可能面临新的选择,尤其是这几年疫情,很多行业都退出了历史舞台,存活的公司也是在不断调整岗位,裁员潮一直都没有平息。

当然,除了具体的应对方法,最重要的是未雨绸缪,多掌握一些技能是人人都需要的,比如写作就可以帮助普通人对抗未来的不确定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