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影
闲的时候,从暮春到盛夏的夜晚,会喜欢独酌。
有时候还有下酒菜,田螺味爬到了星星肩头,香辣的花甲还能在杂乱的素描里挤眉弄眼;有时候只是一大碗淡黄色的啤酒,不断续杯,浇开了老家清香的蛙鸣和淅沥的花香;有时候自己调酒,一个Champagne Saucer盛满长夜和长风。
然而,一人饮酒,等酒真慢慢喝进肚子里了,却觉得酌的是自己的影,那单薄的影。
今年来,兴许是找工作的缘故,会遇到很多本科毕业生和我站一块儿,一问,都是95后,不禁感叹他们的年轻。而我,却是一个奔三的人的影。倒不是像周围有些同学感慨自己不再年轻、到现在还没对象之类云云,我是觉得时光荏苒,我还有太多未完成甚至没开头的事要做。
酌一酌自己的影,我看到了空虚和虚度。
影是人行为的抽象和概括,酌影的第一重境界当是全面地认知影,开枝散叶。
孩提时代长辈们经常指出你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要你改正,缺点多半是指性格上的,而改变性格其实是很难的事;长大以后人的性格更是基本成型,以性格为导向试图自内而外改变自我更是难上加难。以行为为导向,把生活细分成一个个行为构成的场景,每一个场景里有你的一个影,可能在学习场景下你有一个懒散的影,在娱乐场景下你有一个忙碌的影,综合起来对比思考,全面认知自己的影有利于今后分场景细化地改善。
大场景下也可再进行细分。比如在娱乐场景下,你玩电脑游戏的子场景里你有一个懒散的影,玩手游时有一个时刻忙碌的影,朋友聚会时你有一个爱理不理的影,如果你本来分配给娱乐场景的精力就不宜多,那它的子场景下该如何分配?人不是动物,应该以思考彻底为前提再行动。
当你的认知达到一定高度后,便思考着如何着手去做,那么则迎来了酌影的第二重境界:适当地裁剪影,换一份悠然。
适当地裁剪影是一种减法,分具象和抽象。
这大半年忙着毕业和找工作,就对自己身材疏于管理,不像16年-17年那样经常运动和旅游,结果是胖了2公斤。我不禁暗暗发誓,以后宁可少玩点游戏,也要天天健身,因为人生在做够了加法的同时,也要做做减法,方能有效应付乘除往返,日星隐曜,自己的影才不至于如此苍白。
减法是什么?是有效做功,让自身与周围环境构成的系统中熵减少。
周围即周围跟你联系较为紧密的人和事物构成的环境,你若任其发展,被动消极,熵值会越来越大,系统越朝着凌乱、不可控的地步发展。诚然,如果不主动增加外力,周围环境或多或少会影响你,有利有弊,具体看环境,短期可能是你的一个决策,一份心情,长期可能是你的心态、性格、观念等,你也会以个体的力量适度影响周围环境。
具象的减法便是减肥以及减去一些娱乐的时间来学习等等,一种具象减法面向一种特定场景,塑造的是一个形体,一个肉体,诚如村上春树所说“肉体是每个人的神殿,不管里面供奉着什么,都应该好好保持它的强韧、美丽和清洁”,抽象的减法则在于减免悲喜,在慢一点的日子里慢酌自己的影,朝向场景的千门万户。
都知道无病呻吟是做作的,另一方面,难道你在经历挫折甚至痛苦的时候要还要心生欢喜、强颜欢笑?行至久,便知星垂罗帐,夜长梦多,连篇累牍的悲喜是不可取的。
大悲大喜,是虎啸龙吟,急性发作,既不建议频繁产生,也不建议频繁抒发。人应该自持、成熟、坚强,生活中本没太多惊天动地的故事,频繁产生,会让你精神上疲惫衰弱,真遇到该浓墨重彩嬉笑怒骂的事件时,反而容易麻木冷漠。
至于抒发,你觉得懂你的人不见得在那个点上懂你,不懂你的人看着更是不懂你甚至会产生别的看法。比如前两周当我得知我签工作的那家研究院基本能保证我拿到北京户口的指标时,兴得不行,立马发条朋友圈,简要叙述了下前面流程,感慨了句“终于要拿到北京户口了”,结果有人在下面回了句“拿北京户口那么容易?”。那句话显得特别扎眼,好似我是凭运气还是什么轻而易举就能捞到的,从那以后我确实觉得有些偏激的情感不必在朋友圈抒发,周围环境人又多又杂,想和周围环境彻底通融几乎不可能。
极度的积极和极度的消极,要么近乎神,要么近乎魔,让别人看到了另一个你却不见得理解和支持你,无形中复杂了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倒是无数的小生气、小悲伤和小欢喜,此消彼长,默默拼凑成一团乱糟糟而又无比简明的生活。慢慢酌自己的影,生活中的小打小闹也值得玩味,酣睡的猫都能坐在钢琴前谱曲。
主动节制泛滥的情绪和情感,不张扬也不卑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己既不因为某个细节而过分自大或自卑,也不让那个细节成就别人对你的片面评价。按照钱钟书的“化境论”,最后一步化境,姑且让自己站在全程的制高点上,聚沙成塔,滴水穿石,望尽不绝的风景罢!构成风景的元素,那花,那草,那汩汩流淌的河流,再留恋都只是细节和碎片。自己的影,云破月出,慢慢酌就好,做自己的情人,览一己之海,不过于显山露水,才能缔造非常之观。
那非常之观是什么?满是尘埃的世界里如何做到出淤泥而不染?
适当地减免了悲喜后,即便生活节奏再快,也觉得屋檐下的雨慢下来了,大致是由于省去了焦躁、华服和妆容,才会将伞收到南山下。静坐的桌前,一支笔,一幅画,一盏灯,自身与周围环境构成的系统的颗粒井然有序,白巧克力在半杯霞多丽白葡萄酒的注视下融化了窗边的初雪,才叫不负好时光。
自己对自己好一点,动气伤身,狂喜狂悲显得不沉稳,才能更好地爱别人,用一种更为包容平和的态度。倒不是自私,只是要爱人先爱己,爱己先从斟酌自己的影开始,太高需裁,太低需长,太长需屈,太短需伸,由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纵使物理世界满是尘土飞扬,缺乏阳光雨露,也能执虚如盈,还一个纤尘不染的精神世界。
当你缔造了非常之观,离酌影的最高境界已近在咫尺。
酌影的最高境界,是深入地诠释影,让人与影融为一体。
曾经的你,也许是愤世甚至厌世的。但在那一时,那一分,那一秒,倚月的你可以挥一挥衣袖,把自己的人完全托付出去,与自己摘星的影相生相伴,在七月七日长生殿。
人没与影融为一体前,人和影充其量最多称之为漂亮,是一架精致的唱片机上放一张经典的唱碟,“漂亮”属于较宽泛通俗的词;融为一体后,是遗世独立的歌者,与自己的先天本性相契合,绝对可以称之为“美”,上升到美学的高度了。美比漂亮带有更丰富、更特别、更深层次的感情色彩,吴冠中所言“漂亮和美不同,漂亮讲得是那个质感——细腻,美往往是造型艺术里面的独特性、构成美,这两个不一样。我觉得张大千的作品就是漂亮,像《飞萧楼》,潘天寿的作品是美,感人”极是。
从对影的全面认知到适当裁剪,都只停留在让自我感到“有趣”、“有聊”,都谈不上“感动”了自我甚至觉得能“感动”他人。人活着难道仅仅是为了“有趣”和“有聊”?那多少还有点肤浅。窃以为,人应该为“感动”而活。
这种“感动”,为什么国家大事而感动只是其中一部分寓意。这种“感动”,更多的是指为生活中的片段甚至小事,自己生活中的片段有所鸣,比如年迈父母对你的挥手,爱人给你的拥抱;以及你的人文感性,听一首歌,读某些文字,看影视作品的某些镜头,觉得感人,会忍不住落泪。
这种落泪一般不会嚎啕大哭,不是被摧残式地放声大哭,有些矜持,却是真性情的流露,这才是活着的目的,正面感知后有灵魂的清泪作反馈。《无问西东》里吴岭澜有一句台词是:"希望你们在今后的人生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我的真实"。自我真实,在自己应有的角色里不再恍恍惚惚浑浑噩噩,带着责任和关怀永不言弃,是感动之源。
当然会有很多人根本没时间没心情体会这些,那是酌影的前两步没做好。
人与影融为一体,遂发现万物与我为一,人文美和自然美得到了高度统一,天人合一。“我”作为一个跃动的生命体存在,“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对你来说是可视的;而当我能随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爱自己想爱的人,过自己想过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处处可感人,“我”已遁入自然之中,似人非人,似影非影,你还能看见我吗?
俯首,小口,慢慢酌,一醉方休,让自由的灵魂沉浸在自己的影和万物的光中,屋顶侧漏的夜色将流年染成宁静的蓝,栀子花似的云又将思念泡成井边的清酒。
夜半无人私语时,波心冷月,我又重新喜欢上了这个世界。既有尘,又无尘,在你看到我,看不到我,远芳的古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