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孩子热情,有的孩子冷漠

2020-02-06  本文已影响0人  父母大脑课堂徐徐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话题,在生活中我们看到有些孩子会很乐于助人,但是另外一些,孩子会表现的很冷漠,对别人的困难,无动于衷,这是为什么呢?可能你会说,这都是家长教的,家长自己没有做好榜样,所以孩子也会变得冷漠。这确实是原因之一,父母的榜样作用,会影响孩子的行为表现。但是,我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他的父母,人际关系很好,在生活中是很热心肠,但是,孩子却对他人的困难无动于衷。家长很困惑,老师也很困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观点,当我们内心的需要没有被满足时,我们会终其一生,用各种方式去寻找。作为人类我们有各种各样的需要,包括安全感的需要,生存的需要,归属感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当我们的需要被满足时,我们才不会纠结于用什么途径去实现这些需要,而是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上面,如何去更多的了解这个世界,如何去了解他人,如何与这个世界更好的相处,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如果一个孩子被关注的需要,没有被满足的话,他就会通过恶作剧,成绩下滑,生病等方式来获取家长或老师的关注,但是这种索取的方式,也让他自己付出了代价。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安全感,他却很难去相信别人,会用攻击性的方式,来保护自己,更别提让他去帮助别人了。正如艾尔菲科恩,在《无条件养育》,这本书中所提到的:知道自己被爱的孩子,安全感更多,戒备感更少,因此他们倾向于更有勇气向别人伸出援手,包括那些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

    所以我们在生活或电视剧中,经常会看到一个成长于轻松家庭氛围的孩子,性格倾向于乐观,道德感会更加强,这与家庭的经济条件无关,仅仅取决于孩子是否感觉被爱。

    当我们在生活中看到那些冷漠的孩子,请你不要去指责他的,没有爱心,因为他的冷漠背后是他爱的匮乏。一个缺少爱的孩子,怎么能奢望他去给别人呢?在文章中一开始提到的那个孩子的父母,嗯,都热衷于人际交往,但是都缺乏家庭责任,夫妻关系比较紧张,孩子经常目睹父母吵架甚至动手的场景。老师反馈这个孩子在上课的时候也经常陷入沉思的状态,对班级活动也不感兴趣。

    在家庭教育中,不要企图用奖励或惩罚的方式,来增加孩子的道德行为,这反而是在破坏孩子道德感的形成过程,在奖励和惩罚的驱使下,孩子只是在通过行为来挣得奖励或避免惩罚,而并非出于对事件本身的认识: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带来怎样的影响。

    所以让孩子道德感形成需要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孩子感受到来自家长的爱。

第二,家长的榜样作用。

    愿所有的孩子都能感受到被爱,然后用他的爱,来帮助有需要的人。这是我们作为普通人,能够为这个社会所贡献的部分——培养一个有爱的孩子,让我们的社会,变成充满爱的天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