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改变,是人性
微信6.7的改变,似乎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
其实不管微信也好,还是其他具有大量用户的产品也罢,一旦有新的改动,总是免不了有争议。反对者的理由无非是认为,信息流会导致文章的标题党行为更加严重,更有甚者直接哀嚎微信要夺取内容分发的大权,从此内容生产者的命运掌握在一家之大手上。别忘了,能写文抨击的人,绝大部分就是这些利益既得者。诚然,微信这次的改动,动到了他们的奶酪,拒绝改变,也很好理解。
改变没有对与错之分,时间总会告诉你答案。我们只能尝试着去理解。
我们重新梳理一下微信上各种角色之间的关系。人、内容、服务、商品。
2012年8月,微信公众平台(最早时候叫官号平台、媒体平台)上线,并借助明星,打开了大众对于这个新物种的认知。开通公众号的主要以公众人物为主,群发的类型也只有文字、语音和图片,就像与微信联系人互发消息一样,这时候,微信想要连接的是人与人。
紧接着,微信升级了群发系统,开始加入图文推送功能,开始连接人与内容。2013年3月,企业开始内测,微信开始尝试连接人与服务。2013年8月,也许是觉得人+内容与人+服务的边界有点模糊了,微信又把公众号分为服务号和订阅号,并逐渐开放了各种开放能力,自定义菜单、自定义回复、开发者模式、LBS、微信登录。2014年到2017年之间,公众号的形态基本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印象中张小龙说过,其实现在的服务号的形态并没有达到他的预期,于是在2016年11月,推出了小程序这样一种新的形态。在小程序出现之前,服务和商品还是没有能够有个很好的载体承载,更多的是用H5这样的一个形式,用户通过服务号,点开H5链接,H5再利用微信的开放能力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并由此催生了易企秀等H5企业。在这段时间内,服务号、订阅号触达用户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定义菜单。
小程序经过一年的摸索,也逐渐找打了其发展模式。——承载服务与商品。
在本次改版前,微信对于赞赏体系也进行了一次升级,内容不再以公众号为单位,而是以作者为单位。作者可以在任何一个公众号上发表作品,并接受赞赏。这就相当于把人这个角色更加独立开来了。2018年6月20日,IOS微信6.7版本进一步弱化了公众号,直接把文章显示在timeline中,这下子是把内容更加具象了。
微信的slogan是连接一切,微信公众平台的slogan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既然是连接,人、内容、服务、商品,就不应该是模糊的边界,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四者本身就是相对独立的,否则就成了粘稠而不是连接,粘稠只会让一切更加举步维艰。微信也不是一开始就是对的,从微信公众平台的4年的发展,到小程序1年的探索,我们看到了微信团队在进步。无论从外部来看,还是从微信本身,微信对于自身的革命是应该开始了。订阅列表太老了,timeline才是一种高效的形式。
回到主题,拒绝改变,是人性。我们听见了很多反对的声音,殊不知,微信公众号推出的时候,传统的博客主也是一样的吧。人们总是习惯于习惯,害怕走出舒适区。对于内容生产者来说,一切都没有那么容易了,以前还可以躲藏在一个角落,偷偷推送用户不需要的营销内容赚钱,而现在这一切都将要直接暴露在用户面前,用户分分钟可以取消关注你。
不负责任的推测一下,在微信生态人、内容、服务、商品更低耦合的情况下,以及本次改版订阅号提供服务以及商品的能力衰减的情况,接下来可能要做的就是,在timeline中赋予订阅号直接打开小程序的能力?期待一下吧。